听过《狸猫换太子》故事,都把剧中的皇后刘娥描述成丧尽天良、恶毒卑劣的坏女人。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刘娥是今四川成都郊区人,14岁就嫁给了20岁的银匠龚美,婚后夫妻俩离开四川到京城开封谋生。刘娥擅长说鼓儿词(边摇拨浪鼓边唱歌),夫妻二人在大街上卖艺维持生计,一日宋太宗三子襄王赵恒路过,被眼前这位娇美活泼的美人深深吸引。自古四川出美女,襄王看上了已为人妻的刘娥。龚美为了刘娥的前程,改称自己是她的表哥,毅然将刘娥送入襄王府。
初入襄王府的刘娥与赵恒如胶似漆。消息传到太宗那里,听说襄王被一个沿街卖艺的川妹子迷得神魂颠倒,大为生气,将儿子训斥一顿,欲杀刘娥,襄王求父皇留刘娥性命,太宗遂令人将刘娥逐出京城。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没错,就是杨家将故事中被黑化的潘仁美)的八女。赵恒又偷偷派人将刘娥接回城内,藏在下人张耆家里,刘娥本是穷苦人家出生,能获皇子宠爱已很满足,每日在居所博览群书度过闲余的时光;襄王还请来专业老师教她音律和器乐演奏为她解闷,冰雪聪慧的刘娥一学就会,进步很快。
太宗去世后,襄王即位,是为宋真宗。被接回宫中被册封为德妃的刘娥今非昔比,长达十五年的幽居中学习琴棋书画,早已才华出众,非常得宠。她虽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却有两桩烦心事。一是出身寒门满朝尽知;二是入宫后一直不能怀孕(太子在外偷情生子,有被废的风险,所以过去的十几年她都采用土法避孕,弄坏了身子)。为了掩饰低微贫寒的出身,刘妃到处拉关系硬是找人整出一份不凡的家谱。说她父亲刘通在太祖时曾掌禁军,后来当上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刺史,在她年幼时父亲阵亡,从此家道衰落。这段编出来的经历,当时没几个人相信,却成了后来史家写传的依据。
真宗的发妻潘王妃在成婚不久后病逝,太宗又赐婚宣徽南院使郭守义次女为王妃,郭王妃对赵恒与刘娥之间的事从不过问,赵恒即位后独宠刘娥她也不计较。郭妃是真宗第一任皇后,郭皇后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她为真宗生过三个儿子,但不幸全部天折,尤其是9岁的三子赵祐忽然暴病而亡,失去希望寄托的郭皇后悲痛万分,竟在抑郁中死去。
郭皇后死后,宋真宗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坚持立刘娥为皇后,反映他与刘娥非同一般的感情。真宗的太子赵桢的确非刘娥所生,懂得这段历史的人多认为“狸猫换太子”乃无稽之谈。真宗与刘娥有十五年偷情的经历,入宫后又被独宠一人,在宫内抱个嫔妃生的皇子为养子再正常不过。赵桢的生母李氏,原是刘娥的近身侍女,由于刘娥无法怀孕,她只好和李氏约定,让她受宠真宗后怀孕后生下皇子就归刘娥抚养。李氏果真生下皇子,刘娥对其十分感激,她请真宗升李氏为宸妃,李氏死后刘娥更是听从宰相吕夷简的劝告,以皇太后之规格将之安葬。李氏至死都不敢说出自己是仁宗的生母的确有点残酷;但她也该感到幸运,生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将儿子给刘娥抚养也改变了儿子的命运,如果不是刘娥的儿子,又怎能顺利的立为太子呢?
宋真宗病死后,遗诏皇后刘娥为太后,13岁的太子赵桢继位,是为宋仁宗。新帝年幼,军国大事皆听命于皇后。从此北宋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刘太后垂帘听政时代。
刘太后是位非常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她垂帘听政期间,铲除了狂妄的权臣丁谓,为儿子亲政扫平障碍。设谏院,兴州学,澄清吏治,完善科举,重视水利。经她批准,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刘娥培养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贤德的仁义之君-宋仁宗赵桢。赵桢自幼就受了母亲刘娥严格的教育,除了《惟皇戒德赋》、《帝范》、《圣典)、《君臣致理论》等皇帝必读经典,刘娥更把《孝经》列为必读之首。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大宋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有宋一朝的旷世名臣范仲淹、韩琦、包拯、狄青等均活跃在这个时期。
太后刘娥死后,邀宠的大臣们立即将皇上并非太后亲生的真相告诉了宋仁宗。仁宗知李宸妃是其生母,极其哀痛自责,几天都上不了朝。派兵包围刘氏府第,又亲自到安葬李宸妃的洪福院祭告,当看到生母穿着皇太后的冠服躺在水银棺材里面色如生、不见有被毒杀的痕迹,感叹道:“人言不可尽信啊!”在养母太后刘娥牌位前焚香拜谢,哭道:“从此大娘娘的生平清白分明了"。于是下令撤去刘府围兵,对刘氏一族仍然恩礼有加;尊其生母为皇太后,移葬永定陵。
后人常将刘后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是后人对刘娥最中肯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