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红楼梦里,曹雪芹艺术修养的体现,有明显的两大处,其一为“香菱学诗”从意境和情趣上给初学者一次美学入门辅导;其二就是贾宝玉,为大观园的各处题诗、题匾额、对对子。贾政一是为了考验宝玉的才学,二是为了让元妃高兴,保留了稚子的笔触。这一段,就凸显了宝玉思维的跳跃以及创新。其实我们生活中不乏有类似的事例。
例如当年有人出题“蛙声十里出山泉”求一幅画作。这画不好画,为什么呢?蛙声,声音怎么用图画表达呢?一看到这个词,我们定然是耳畔“听取蛙声一片”。可是用图画如何把声音描绘出来。总不能画上涟漪代表声波吧,这就好像那个为亭子取名为“翼然”的先生,取景太实了。有的人说那好吧,几只青蛙在那里趴着。这似乎象贾政一样,看到了亭下的水。用实代虚,把景托起来,水从亭下出,顺水溯源就看到了亭子。所以看到青蛙就想到青蛙可以鸣叫,“哇声”就出来了。这样好吗?不错,可是“泻”字不好,就像青蛙一样不美。“玉”为固体,失去了灵动。
那么最后齐白石老先生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又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画面上一条小溪蜿蜒而来,悠远绵长;几个蝌蚪在溪水了游戏。画面充满了情趣,有蝌蚪就有青蛙,有青蛙就有蛙声,小溪流淌,十里八里不在话下。亦如“沁芳”,周围花草之香气,沁人心脾,人坐在亭子里怡然自乐。亭子是实景,良辰美景心意舒展,是虚。这里是用虚写实,齐白石老先生的画作也是异曲同工,就是用虚虚的印象带出实在的内容。
在富贵中,宝玉是幸福的,所以他大多时候会流露出一股脂粉气,这是贾政所不喜的。而贾宝玉题写的,贾政虽然觉得新鲜别致,也没有给太多的赞扬和肯定。这是看事物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导致的。但在此处,贾政默许了宝玉的建议。所以才情的迸发,事物的创新,是会引起共鸣的。虽然,“沁芳”让一般人理解起来有些曲折,一个亭子怎么能沁芳呢?但是作为同样受过中国文化滋养的文化人,贾政在这里确是欣赏和认可的了。
那么这对于青年人来说有什么提示呢?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作为老生常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宝玉如果平时不喜欢诗词歌赋,没有广泛地阅读,不涉猎大量的艺术作品,他的审美情趣也不会很高。说出来的不外乎也是陈词滥调,或者中规中矩的话语,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有了才情要有的放矢。这里是游园,不是科举。是父亲给儿子展现所长的机会,所以比较宽容。对于宝玉的这份创新与立异,在后来的苦难中,就没有为他带来生活的安定与保证。所以良辰美景大好年华,青年人不要辜负,青年人的创造力不能浪费。
第三,有了机会要大胆地抓住。如果贾宝玉怕死了贾政,在严父面前畏畏缩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贾政是大大地没有面子,贾宝玉也会没了里子。
贾宝玉的才情,贾宝玉对于美学认识的虚实结合,对于事情的标新立异,都是青年人在未来的领域中要借鉴的。对于文化的积累,才能有创新,才能有突破。对于创新的认同和肯定,才能把这份激情化为新的文化,为文化的繁荣再添上一道绚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