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刚到,大家除了去朋友圈晒18岁照片,还晒出了自己2018年的目标。
新年伊始,的确是定目标的好时节。
一个朋友的公司里,也正在定目标。
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创业公司,在2017年销售额是0的情况下,老板张罗销售部门几个人制定2018年目标。
你的才800万?太少了!
你这个1200万,还可以。
……
嗯,不错,重新制定后我们公司2018年总目标是3980万,哈哈……
老板龙颜大悦。
好像3980万已经装进了腰包。
然后,就没了。
怎么实现呢?不知道。
我只知道朋友准备辞职了。
如果目标最终只剩下一个取悦自己的作用,这个目标还能叫做目标么?
另一个朋友喜欢买彩票,不多,每次就买一注,有时候也会邀请我买,说万一中个五百万呢!
万一?
据统计,双色球中头奖的概率为1/17721088,二等奖的概率为1/1107568 ,大家自己数数这是多少个万分之一。
这概率比出门被车撞到的概率都低得多。
然而即便知道如此,我朋友仍然抽空去买,为什么呢?
他说,虽然知道概率很小,但是有个希望啊,每次买完了,觉得也有中奖的希望,这种希望你不觉得会让人很开心么?
是我太理性么?我还真没觉得开心。
因为在我眼里,那么多万分之一的希望,近似等于0.
但是这种只想有个希望的心态是不是和制定目标时候的心态类似呢?
我不管能不能实现,也不管要怎么做,只是因为制定目标可以带来一种希望和期待,这种希望和期待会带给我们暂时的愉悦感,所以才制定目标。
然而一定还有很多人,是想去实现目标才制定的,然而结果总是不那么如意。
大多数人的问题是:
不是不知道想要什么,而是不知道怎么得到想要的。
我是一个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论的人,同时也相信,一切方法论都有它所依据的源头假设(本质、规律、原则)。
今天我想用黄金思维圈来解读一下如何制定目标。
黄金思维圈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说起具体内容估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英文单词里面的why-how-what。
我们可以把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是指事物的表象,就是我们在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是指我们如何去实现我们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是指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看起来很简单是不是?
然而由于我们人类在长久的进化中保留了一种本能:做任何事情坚持最低损耗原则。
所以当我们遇到不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本能的选择不去思考。(当然这里的解决是我们以为能解决,并不是真的能够解决。)
我们遇到一个结果想追究原因,找到一个原因之后,不会去找第二个原因。
所以,绝大部分人思考问题都是停留在what层面,因为这里最舒服,损耗最低,至于how,跟着感觉走就好,本能和经验会告诉我们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到了why,这部分基本脱离舒适区,消耗的脑细胞也最多,自然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但是作为终身学习者,这些都是我们要去突破的,不是么?
黄金思维圈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方法。
经常用黄金思维圈进行思考的刻意练习,会产生强大的思维变化,让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变得非常高。
就拿制定目标来说。
很多人上来就用SMART原则(S-具体、M-可度量、A-可实现、R-相关性、T-时间)来制定目标,用这个原则制定目标没什么问题,但是这并不是目标的全部,而只是黄金思维圈中“how”的层面具体的执行环节。用黄金思维圈思考过之后第二步可以使用SMART原则来制定具体目标。
黄金思维圈,是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只有知道了这个why,我们才能把劲儿用到点子上,以防陷入低水平勤奋。
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题来使用黄金思维圈来分析目标:
why:我制定这个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目标?)
how:需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列出不同的方案)
what:哪个方案效率最高?我擅长哪个?我准备采用哪个方案来实现这个目的?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一个人制定的目标是2018年要坚持每周跑步10公里。
why:为什么要跑步?目的是什么?——减重、改善身体状态。
how:怎么做才能减重或者改善身体状态?——游泳、打球、健身、跑步、瑜伽、……(很显然,不是只有跑步一种)
what:决定做什么?——跑步(选择一种)
做到什么程度?——每天2公里,每周5天。
再比如,另一个人决定2018年要写作。
why:为什么要写作?——提升认知、训练思考力
how:怎么做才能提升认知、训练思考力?——读书、思考、写作、践行……
what:我决定重点做什么来提升认识、训练思考力?——写作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用啊,最后还不都是一样?
是啊,执行层面看起来是一样的。
然而想清楚去做和没有想清楚去做,虽然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效果不一样。
为什么?
因为元动力。
带团队的人都会想办法去激励员工,激励就是激发下属做事情的动力。
是外界刺激的动力强呢还是员工自己主动自发去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强呢?
答案显而易见。
当你知道了why,你每天脑海里想的不再是“我要跑步、我要跑步”,而是“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变回小蛮腰了”。
当你知道了why,你每天脑海里想的不再是“我要写作、我要写作”,而是“一年以后,别人还在纠结的事情,我一眼就能看出本质了”。
想想,哪一个动力更大?哪一个更容易坚持?
如果连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都没想清楚,那么这件事坚持下去的几率几乎为0.
这就是why的最大力量。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why,就相当于我们的信念系统。
我们相信未来某一天,我们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才会坚持去做。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件事情做着做着,就因为别的事情插入而去干别的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初心,很容易就被别的事情拉走了注意力。
尤其是有一些困难的事情,稍微有点轻松简单的事情插入,一定会下意识选择去做更轻松更简单的。
这就是信念系统失灵的标志。
我们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没有想过未来要怎么样。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你说的不对,我想了啊,怎么没想未来,可是想了还是坚持不下来。
我总是喜欢举一个例子:
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特别容易焦虑。
在我的身边,不止一个朋友,孩子得个普通感冒她就焦虑的睡不着觉,孩子一次没考好,她就焦虑的每天陪孩子做作业。
这些妈妈们没有想过未来么?当然想了。
她们也会希望培养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
她们的问题是,希望只是希望,现实是现实,就如同每个女孩子都希望自己瘦瘦的,但是有的仅仅是希望而已。
我们总是想做着同样的事情,得到不一样的未来。
对于那些妈妈们,我的建议是: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现在30岁了,我现在焦虑的事情是不是还很重要?
你问问你妈妈是否还记得你小时候几岁得过感冒?
我们必须让自己的眼睛能够看到更远的未来,而黄金思维圈的why就是我们训练“千里眼”的利器。
我们太容易被蒙蔽双眼,听到有人说“道理听了那么多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认为道理无用,直接干才有用。
但是我也见过不少人,空有一腔胆气和魄力,有一个想法就搞搞,不行了撤,想到另一个想法接着搞搞,不行了再撤,照理说他一直在践行吧,但最终也没做出什么成就来。
哪里是道理无用,而是只把道理放在耳朵里,没有和道理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和道理的连接点,没有找到道理的why在哪里。
只是“听”了那么多道理,自然过不好这一生。
同样,只是有了目标,也不能让你过好这一生,
读书写作都是思考的载体,目标计划都是践行的方式。
决定我们走多远的是我们能够提前看到多远的未来,并脚踏实地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