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学校里增添了五个新教师,都是待毕业的大学生。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也跟我一样是个“未毕业就就业”的幸运儿,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可能更好的其他的就业机会,人生从来就是难两全的,有得必有失。
每年新老师到来的那几天,大家都特别兴奋,真的如同注入了新鲜血液一般。新老师意味着新面孔,意味着一代人看着另一代人的青春走向尾声,意味着新的理念,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意味着新的活法。
很奇怪的是,我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总是能跟新人打成一片。初中、高中时的插班生都成了我的好朋友,大二分专业(我们大一是平台课)时,把我们8班拆掉了,悲催的是,只有我一个人被分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寝室和班级。但没想到的是,那个对于我而言,如此陌生的302寝室却感动、温暖了我的整个大学时光。毕业那么多年,我们依然亲如一家人。去奉化二中工作后,林琳姑娘说,她刚来二中的孤独时光,因为有我的贴心陪伴,感觉如此温暖。我后来给自己分析,为何我总能快速融入一个陌生的群体。第一,因为我太明白,一个人出现在一个陌生群体中时的孤独无依,我会尽我所能让他(她)找到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我见不得别人的脆弱,因为我有很强的同理心和代入感,当然你也可以夸我善良。第二,因为我的好奇心很强,我对所有未知的东西都充满热情,并且我喜欢探险的感觉。第三,我喜欢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交往,喜欢听老爷爷们讲过去的故事,喜欢听小年轻们讲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可以分别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想,一个人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在任何场合都能有话聊,不会觉得别人的话题无趣,也才不会让别人觉得你无趣。
而我的小伙伴们的确没让我失望。他们几个带着我还有学校的其他几个老师一起玩起了桌游。“桌游”这个词,以前我只听说过,但从未真正接触过。没想到,居然一玩就停不下来了,简直要上瘾了。
我们最近几乎每晚晚自修结束后都在玩“阿瓦隆”的桌游,所以我决定写写桌游。可是当我们在谈论桌游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认为应该要谈规则、谈玩家、谈上瘾。
我百度了一下,知道了“阿瓦隆”是亚瑟王传说中的神奇国度,游戏中的虚拟人物也来自于亚瑟王传说。
这是一款双方对抗性的桌游,既然是游戏,肯定要有游戏规则,那我就把最基本的游戏规则简单介绍一下(具体的游戏进程有兴趣的可百度,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好人(蓝方)人物及能力:
1、梅林:初始就知道除坏人Boss莫德雷德以外的所有坏人,但要掩饰好自己的身份,一旦坏人识破其身份,好人虽胜犹败。
2、派西维尔:初始知道真梅林和假梅林(坏人莫甘娜扮演),要迅速辨别出真梅林,并尽量误导坏人,让他们以为自己才是梅林,以此来保护真梅林。
3、亚瑟的忠臣:对局势一无所知,无特殊能力的好人。
坏人(红方)人物及能力(所有坏人彼此认识):
4、莫德雷德:梅林看不到他,要假装好人,隐藏好自己的身份。
5、莫甘娜:假扮梅林,迷惑派西维尔,让派西维尔误以为自己才是真梅林。
6、刺客:如三次任务失败,可以和其他坏人讨论找出梅林并刺杀梅林,如刺杀成功,则坏人胜利,即坏人有两次成功的机会。
从这个游戏规则中,你看到了什么?
很多时候,坏人作恶并成功的机会往往比好人要多的多。因为坏人往往以好人的身份出现,混迹于好人堆里,并不断取得“愚民们”的信任。而知道真相的好人为了自保又只能缄口不言或者打马虎眼。这点多像我们的现实社会啊。
所以,好人一定不能各自为营,只有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才能取得胜利的机会,尤其是派西维尔,一定要肩挑重任,而一无所知的忠臣,更要听懂梅林和派西维尔的暗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坏人利用。可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难了!
我这么说,你们会不会觉得坏人获胜的概率要比好人多多了?其实也不然。因为坏人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除非心理素质过硬,不然坏人在作恶的时候,总是会不经意间就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那再来看看各位玩家的表现吧,先以我自己为例。
我这个刚玩的小菜鸟,最初最喜欢抽到坏人牌,看着我的同伙们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感觉太过瘾太刺激了。但是,每次我基本上一抽到坏人牌没多久,就会被大家识破身份,因为一个人说真话的时候和说假话的时候,连心跳频率都是不一样的,至少我就是这样。一抽到坏人牌,我的心就开始兴奋地跳动了,需要不断地靠深呼吸才能把它压下去,然后说话的时候,就容易紧张,一紧张就容易思维混乱,然后就容易露马脚。而每次抽到梅林,基本上最后也都被坏人成功刺杀。可是又不喜欢抽到忠臣,因为忠臣一无所知,每次听他们“打嘴仗”都听得云里雾里,很容易上坏人的当。
每次游戏结束后,我都问自己,为什么我一个堂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素质会那么差?居然那么容易就被人识破了,更悲催的是,有时候居然连自己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
玩了几次之后,大家都分别找到了一点感觉,总结了几条心得。比如,小郑老师一抽到坏人牌就像打了鸡血,会不自觉地坏笑,然后摸鼻子、摸耳朵等一系列动作就多起来了;小陈老师这个“愚民”,最开始玩的时候,说话毫无逻辑,总是把自己抹黑成坏人,但我也发现他是进步最快的玩家,可塑性很强;小林老师是个高手,人称“腹黑男”,抽到什么牌都不露声色,说话铿锵有力,一脸坦然,完全想不到他会是个坏人;小崔老师是个女王范,她一说话,就掌握了风向标,瞬间扭转局面,很多“愚民”都被她带沟里去了。小周老师最讨厌抽到坏人牌,每次一抽到坏人牌,说她自己都会吓得发抖。我老公也来玩过一次,第一次玩就抽到了坏人牌,关键是他还装的有模有样,没有什么破绽。游戏结束回来之后,他还在不断地问我:“我是不是很坏啊,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那么能装。我居然说谎说得那么心安理得,我自己都差点被我自己给骗了,你的同事们会不会觉得我很坏啊!”这是一个“好好先生”说谎之后内疚不安的心情的流露。
所以,你看,一个小游戏,就能看出每个人性格之迥异。小郑老师是个爱憎分明、喜形于色的人。小周老师的生活过得特别简单,不喜欢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花太多心思。而我,喜欢冒险却容易激情消退,最初喜欢抽坏人牌,但因为总是不争气地搞砸掉,于是怀疑自己不是当坏人的料,转而甘愿做一个平民——这也是我的生活,从不断与生活对抗到最后乖乖妥协。
再来说说上瘾的事。
我发现自己每次玩过后都很兴奋,回去后都睡不着,脑海里都在不断地场景重现,反思自己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回味高手玩家的神一般的逻辑推理能力。然后睡觉之前就期待明天晚上的游戏了。以前从来不知道“上瘾”两个字怎么写,现在却觉得这个桌游有点牵着我的鼻子走了。并且,上瘾的绝对不止我一个,我老公玩过一次之后,就经常念叨着下次一定还要再来玩。小陈老师也是,每天时间一到就开始清点人数。
那么,它为何能够让人如此上瘾呢?
我想,实在是因为这个游戏太烧脑了,太考验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局势掌控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了。而这些素质,恰恰都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具备却也最欠缺的。设想一下,一个又善于表达又能掌控班级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对欠缺的东西耿耿于怀,都会想方设法去努力得到,而一旦过于执着,也往往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上瘾”这个词也蒙上了一层贬义色彩。那有没有办法把这种“上瘾”应用到教学中去,让“上瘾”变贬义为褒义呢?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要让学生“上瘾”,我认为“情境”很重要。比如说语言表达吧。如果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让他们有话说、敢于说、愿意说、喜欢说的情境,那么我相信,他们的语言表达的潜能也一定会被激发出来的。
一款桌游,让我感慨良多,当我们在谈论桌游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早已经超出了桌游本身。
【原创文章,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