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今天早读课的小插曲:
老师(我):你语文早读课做化学作业,你心里爽了,可老师我心里不舒 服。那你看看怎么让我心里舒服点呢?
学生(平常还是比较单纯老实的)憋得满脸通红,汗都下来了,然后抬起头,对我说:老师,要不我化学课做语文?
我顿时一口早饭喷出来……
这件事情如果放在我读书那会,老师一定会被气得火冒三丈,认为老师的权威被挑战了,然后不依不饶进行唐僧念咒似的教育教育再教育。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以前这种教育方式很常见,老师和学生都习以为常,所以也比较有效。但是在现在的校园,这样的事情如果用那样的老方法,不仅不会有效果,更可能适得其反。为什么?因为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呢?和以前的师生关系又有这样的区别?小女子且来谈谈薄见。
从老师角度来说,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的角色有所变化。以前,在学生面前,老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不可挑战的。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不可违逆。当然我这并非完全否认老师的地位,毕竟尊师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但是新型师生关系告诉我们,除了“良师”,老师还可以也应该成为学生的“诤友”。《新教育》中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的独立个体。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优势,在缺点与不足暴露无遗时,老师用朋友的身份和他聊天谈心,说不定你就会从中发掘出他们难能可贵的特长。以前的师生关系中,一旦学生犯错,那就只有站在办公室,垂耳恭听老师的教育的份儿,哪里有坐下来和老师一起贴心交流的机会?哪有什么为自己辩解的机会?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角色的变化: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诤友。
而在日常授课中,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会随着学生个性的发扬而发生变化。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每个人都各有特点。这样的班级才是最有特色的。设想如果每个同学都是体育健将 ,那运动会上谁来呐喊助威?如若每个人都是文艺标兵,那晚会上谁来当台下鼓掌的观众?所以老师们,授课时请放下偏见,尊重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允许班级的参差不齐。若老师一味在课堂上灌输45分钟知识,而剥夺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试问学生能掌握多少?若为了迎合考试要求,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学生的个性从哪里凸显?若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而被老师斥责,学生怎么成长?所以,新型师生关系中,授课时,老师是引领者,而学生才应该是真正的参与者。
当然,这也并非就像社会上的许多声音说的那样,新型师生关系看起来完全就是老师的“卑躬屈膝”“无尊严教书”。因为从学生角度说,新型师生关系也意味着对他们要求更高。首先,犯错的学生要求和老师平等对话,从老师那里获得辩解的机会,那他首先就要尊重老师,因为“尊人者人亦尊之”,否则免谈。这样一来,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品性自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其次,作为学生,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东西,但是你一定要有喜欢的东西。你不爱学习,但你体育很好;你画画不行,但你字写得好;你唱歌五音不全,但设计很不错。这样一来,班级几十人,谁也不比谁差,这样的人格才不会分裂,你才有资格去争取老师的一视同仁。而老师对这样各有所长的学生的肯定和引导,在她们的人生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阮元的《吴兴杂诗》中说的一样: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每个学生都有特长,作为教育者,要在尊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基础上,用伯乐的眼光发掘他们的优势;学习中做学生的良师,生活中做学生的诤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大写的“人”。这才是新教育,这才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最后揭示一下早读课小插曲我的解决方法:
当我淡定的处理好我喷出的早饭后,学生显然被我的反应吓住了,他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求你了,你说吧,你说怎么办我一定照办 ,你别再折磨我了。恰当的时机终于到来,我趁热打铁说:老师不为难你,你体育好,要不来几个俯卧撑意思一下吧!
学生做好俯卧撑之后,我说:今天的事但你要记住,你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儿在老师这里所受的“屈辱”。这样以后你就会谨言慎行。这就是我“折磨”你的用意。
轻描淡写胜过惩罚万千。不知道我离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的角色还有多远?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