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陌生人,你是充满戒备还是很快熟络?
《陌生人效应》教我们如何聪明地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核心是告诉我们面对陌生人不要太自信。最经典的案例是张伯伦和希特勒,张伯伦作为政界老手,两次面见希特勒,都错误解读了希特勒的“意图”,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类似的案例还有中情局全员被骗、庞氏骗局等等。
书里提及了好多专业术语,比如专家漏洞、洞察偏见、透明假设,耦合效应等等,最有意思、最有洞见的一个是“默认真实”——面对陌生人时,默认对方是真诚的、可相信的。这是普通人和科学家的本质区别,科学家思考问题从怀疑开始,普通人思考问题从相信开始。原因是普通人的大脑更容易相信。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容易相信更合群,合群要比被骗重要得多,因为不合群在原始社会分分钟会没命。
而能打破默认事实的人是圣愚,他们较真,不接受默认事实,如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揭穿麦道夫诈骗案的调查员马克波洛斯,吃饭后对账单的人。
想起前段时间很火的剧《隐秘的角落》,里面的两位主角:张东升,数学老师、大家眼中的好好先生;朱朝阳,年级第一的学覇,两人都聪明隐忍,在亲近之人面前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大家也默认他们是好老师、好学生,有谁想到他们竟身负多条命案。由此可见,要指证身边熟人的犯罪行为,真的太难了——默认真实的威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以我为例——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原始基因的普通人,就更容易相信别人,圣愚离我遥若天际。
古语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警惕性似乎没有读入我的生命程序里,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好,很真诚。
但奇怪的是,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我被骗的几率甚少,当然,也有可能我被人骗了也不自知。“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大抵说的便是我。似乎验证了“你是怎么样的人,世界就是怎么样。”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展开。
现代社会,不可能不和陌生人说话,该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我更认可作者的建议:不轻易做有罪推定,也不要太容易地轻信,保持明智、保持善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