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成为作家》的前三章。这本书作为创意写作书系的其中一本,是我很早以前就在kindle上买来的,并没有重视。
在我近半年来开始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身边总是有人有意无意地提及了这本书,让我对其产生了兴趣。遂从抽屉里拿出常用来盖泡面的kindle,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作者多萝西娅·布兰德是美国作家和资深文学编辑。她认为:“既成熟、没有偏见、温和而公正,又敏感和像孩子一样天真,这是作家性格的两个方面。”她逐步带领读者认识到这两方面的重要性。用一个心理学术语来说,这就是“意识”和“无意识”。
在第一章,她首先抛出了成为作家的四种困难:
1.一个人究竟是否适合写作是首先要明白的问题;
2.有的作家在写作一部成功之作后再无建树,她称之为一本书作者;
3.有的作家作品发表的时间间隔过长,难以持续不断地进行高质量的写作;
4.还有的作家擅写开头,主体部分却难以为继。
她认为,这些都不是技巧问题,而是作家气质、心理、态度与性格本身的问题。
第二章作者引出了“意识”和“无意识”两者的定义并告诉读者对一个人性格中的两方面可以同时进行训练,让这两方面协调一致发挥作用。这种教育的第一步是:你自己进行学习和训练时,必须认为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前两章的内容相对理论而抽象,而第三章作者讲解了“意识”和“无意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给我带来的新的信息增量是在完成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之前,你都应该通过“无意识”进行创作,让“意识”在你的“无意识”完成之后挑剔地进行逐字句、逐段落地审查和修改,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反过来说,“无意识”写作过程中,“意识”若是总出来捣乱,说你这句不好,那句不合适,随时检查随时修改,会影响“无意识”的发挥,最终导致你的写作无法完成。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第三章结尾处给出了一个小练习,如果你也是一位写作新手,可以尝试着跟我一起做做这个小练习。
第一个练习:
现在我们来做第一个练习。这个练习的目的是向你说明,客观地看待自己多么容易做到。
你现在靠近一扇门。当你看到这一章结束的时候,把书放在一起,站起来,穿过那扇门。从你站在门槛的那一刻起,把你自己当作观察对象。你站在那里看起来是什么样?你走路的姿势如何?如果你对自己一无所知,那么此时此地,对你的性格、背景和意图你能了解多少?如果房间里有人,你必须过去打招呼,你如何问候他们?你对待他们的态度有何改变?如果你更喜欢其中一个人,或者更了解其中一个人,你会表露出来吗?
这个练习的背后没有神秘莫测、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个初级练习,训练你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当你从中有所收获时,就应该弃之不用。另找一个时间,尽量做到镇静放松——不要有任何手势——告诉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梳理自己的头发。(你会发现这比你想象的困难。)再次,描述一下自己做的任何一件小事。再往后,想一件前天的小事;看看自己如何开始做这件事,又是如何从中脱身,就好像自己在亲眼看一个陌生人一样。再换一个时间,想想如果你能跟随自己一整天,你看起来是什么模样。运用写小说的眼睛观察自己,看看你如何走进走出房间,走到街上,走进商店,在天黑时又回到家中,这一天你的表现如何。
此时,我在父母家里自己的卧室中。
我走到卧室门前,回头看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媳妇。她睡得很甜,紧紧的裹在被子里,只露出脖颈以上的部分。她是我尤为佩服的一种人,可以说睡就睡,从没有失眠过。又可以一直不起,闹钟不响,她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今天是周末,能睡就多睡会吧。我带着一丝困倦地拉开了门,老妈正在厨房盛着老爸做的蛋炒饭。我没有打招呼,也不知道说什么。经常与父母挤在一个屋檐下,你也会有这种感觉。父母的房门大开着,就在我一出门的右手边,他们的主卧门与我们的次卧门交叉成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我轻轻地带上门,右转进了父母的房间。儿子在床上抱着他的毛绒皮卡丘玩耍,看到我进来,叫了我一声:“爸爸”。
“乖宝儿,起的够早啊!”我冲着他笑了笑:“什么时候起的?”
“刚起一会儿。”儿子边把玩着皮卡丘边说。
疫情的这段时间,儿子没怎么出门,在家里不是玩平板就是打电玩。晚上12点不睡,早上10点才起。上班的第一周,我们搬回到父母家里住,儿子渐渐地恢复了作息。昨晚上10点多,工作一天的我特别困,迅速洗了个热水澡就躺倒在了床上。儿子让我讲故事,我是力所不能及啊,牙龈起了个大泡,挤得旁边的牙齿疼,再加上异常疲倦,便拒绝了儿子的要求。他没事做又不困,就去了父母屋子先玩再睡。想不到这么早就起来了,这与父母的习惯有关。
在我很小的时候,无论我多么困,老爸都会把我叫起来,让我吃早点,这也养成了我不会过于睡懒觉的缘故。这时,我的眼角余光看到了老爸,他坐在餐桌旁的椅子上扒拉着手机。老妈从我身后经过,跟我说:“起来就去吃饭吧!”
“嗯”我回应了一声,转身步入了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