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词语横空出世,说的是那些离乡背景到大城市孤身打拼的年轻人。
都说大城市机会更多,可有时候你会不会也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多余的人?
有人说,世道变坏是从嘲笑文艺青年开始的,他们把因果关系搞反了。事实是世道变得太快太艰难,才让文艺青年跟不上这个时代。
空巢青年的生活现状,在拼搏和苟且中盼望远方
指什么是空巢青年?大多是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
他们没有背景,没有根基,能够立足已经不易,还想有更好的生活实在太难。
可放弃又不甘心,于是在拼搏和苟且中盼望着诗与远方。
点外卖要凑起送费;买水果只买两三个;睡很晚也没人管;丢垃圾不小心把自己锁门外……
这就是空巢青年的生活。
生病的时候、没带钥匙被锁在门外的时候、酒局散场后抱着马桶哇哇大吐的时候,心底难免会有动摇,这么累到底值不值?
看着外面漆黑一片,不知道有多心酸。
家乡的亲朋好友应该都在睡梦中了吧,谁也不会想到我,在异乡的黑夜吃着快餐等雨停的感觉。
我不怕吃苦,怕的是孤独。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亲人朋友,没有可以依赖的人,没有家的感觉,没有归属感。
不管多晚回家,没有一盏灯在等你,没有一个人在牵挂你。
每次打电话,大白都会告诉爸妈,她过得很好,很幸福,还会在过年回家的时候给他们带很多的礼物。
我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很风光的样子,但内心的苦涩只有自己才知道。特别孤独特别无力的时候,忍不住想找一个肩膀靠一靠,却发现没有任何一个适合自己。
节奏太快,压力太大,房价太高,上升太难,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无法逃脱的事实。
看到大街上相拥而走的情侣你会羡慕;看到幸福的一家人逛超市你也会羡慕;看到别人三五成群会羡慕;看到拉着行李箱回家的人也会羡慕……
然后不断地安慰自己,你自己独自奋斗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遇到更好的人,也会陷入自我否定,但很快又会显现出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会最快也最好的一件事,是不断地安慰自己,学会了报喜不报忧,也学会了自己跟自己的独处。
每个空巢青年,大概都有一个梦想吧。
或前行或稍是休息,也许需要陪伴,也需要温暖,但是在没有对自己妥协之前,在每个城市你都会看见夜晚独自前行的人。
他们走向的路是回家的路,也是能够有家的路!
我是一个努力向上的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数量正变得越来越庞大,这是个无可回避的话题。
相比于生活上的拮据,“被抛弃”的感觉让他们与繁华的都市背离。
孤独地像条狗,城市越喧嚣,内心越寂寥。
不得不在大城市打拼
空巢青年的产生源于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迁徙,而人口大迁移背后真正的原因:
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的马太效应。
城市越发达,资源和机会就越多,人口就会大量聚集,而人口红利又会反过来推动城市更快地发展。
因为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年轻人的梦想。
故乡的小城市并非田园牧歌式的舒适安逸,而是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
那些适应了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一旦回到家乡,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忍受少的可怜的工作机会和无处不在的人情关系。
可是,来的人多了,房价自然就高了,竞争也更激烈了,这是一种必然,稀缺资源永远昂贵且只属于少数人。
仓央嘉措有一句诗: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答案是没有。
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其代价,这才是生活的真相。
有的在升起,有的在落没
国内互联网发展势头很强劲,机会很多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兴行业蒸蒸日上,站在潮头之上的人,通过夜以继日地工作去抢占阶层分化时的一席之地。
这确实给一部分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人总是要活在希望之中
每个空巢青年都有一个梦想
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报以虚无的态度其实是轻松的,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勇敢地介入其中。
有人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至少可以很舒服。
这样的犬儒主义看似轻松,却也通向了一条看不到希望的路。
我是一名空巢青年。刚开始内心是坚定的,不断地告诉自己你是努力的,然后会有收获的。
但是过一段时间你内心的那种坚定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
上班太累,下班太孤单,做梦都想养只狗,下班可以陪我遛,可是住公司的公寓里,太小,养狗太贵,最后还是选择养了两只小仓鼠,就放在卧室门口,下班没事抱着仓鼠讲话都能讲半天。
白天出入高大上的高楼大厦,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脏、乱、差的城中村
相亲相到快跟父母吵翻天,可依然很迷茫。
都说大城市机会更多,可有时候就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多余的人。
这是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空巢青年是伪命题,他们或是对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的评论。
文章认为,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文章还认为,受益于现代发达的科技,“空巢青年”们其实并不“空巢”。
网络使离家在外的他们能随时随地和父母联系沟通,维系亲情的温度,与故乡和回忆保持“不断线”。
“空巢青年”这样的网络标签或许有媒体跟风和以偏概全的一面。
根据新华网援引的一项数据:国内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已接近2000万。
光明网援引的另一项调查显示:
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
网络再发达,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温情,站在岸上的人不能体会溺水者的心情。
城市越喧嚣,内心越寂寥,孤独得像条狗
知乎上有一个“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话题,一些知友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孤独地像条狗,但其实连狗都养不起;
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我在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万一找不到我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
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也发起了关于“空巢青年”的话题,收到了几百条留言:
每次打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里提前下好的视频打开,哪怕不看,也要制造点声音出来,才不会觉得那么孤独;
生病了要一个人来来回回跑医院,完了接着回去上班,也要一个人半夜去买药,没人管你吃了吗?只会问你好了吗?
关注微信公众号zcjiayouzhan,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