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上电击的小白鼠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两位年轻的科学家阴差阳错地将电极植入了小白鼠中脑中负责“奖励承诺”系统的部位,结果小白鼠疯狂地爱上了被电击的感觉。
当它们可以自行操纵开关时,甚至放弃了近在咫尺的食物,它们不停按下自我刺激的按钮,直至力竭而亡。
现代脑科学证明,每次刺激奖励承诺系统,大脑就会释放大量多巴胺神经递质,从而促使我们为了获取奖励做出行动。
“食色,性也。”正是这一古老的机能使我们产生渴望,获取动力,采取行动,生存繁衍。
但正像实验中的小白鼠,并不是每次刺激所激发的行动都能带来真正的奖励,多巴胺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渴望,而不是快乐。
世界上充满了能带来这种刺激的东西,诱惑我们不断做出行动。
广告,彩票,股市,电脑游戏,还有今天我们爱不释手的手机,稍不留意,就会变成自我刺激的现代版设备。
(二)你的“快乐”开关在哪里?
看到这个令人震撼的实验,脑中一下浮现每次更新文章后的自己,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看看有没有新的点赞和评论,正像对电击成瘾的小白鼠。
一直以为自己是比较有自控力的人,却在这件事上一次次失控。
直到看了由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心理课程编就的《自控力》,才明白自己无意中触动了奖励系统的开关,那种期待和渴望的感觉,让自己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按下了自我刺激的开关。
任何我们觉得会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会刺激奖励系统,咖啡的香味,打折的招牌,承诺你会更好的各种培训,还有,我的阅读量和点赞量。
当多巴胺劫持了我们的注意力时,大脑只会想如何获得或重复那个触发它的东西,所以我们会像上瘾一般,反复触动那个开关。
但是,当我们喝了咖啡,买到了“实惠”的物品,参加了培训,看到了不断更新的阅读量,就真的获得快乐了吗?
我自己的感受是,最初是很兴奋,但是随着打开次数的增多,增长数量的减少,这种兴奋就逐渐减退,最后,甚至滋生出一种焦虑和失望,而越是如此越是忍不住再打开一次。
亿万年来进化路上形成的本能反应,根部不在乎我们是否真的快乐,它只会利用对快乐的承诺,让我们工作,求爱,不停奔波。
只不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的触发点各不相同。
那么,你的蜜糖在哪里?你是否已经在为之不停奔波的路上?
(三)真正的快乐,是能解渴,而不是让你越喝越渴
我在两个多月前关闭了朋友圈,原因也是一样,每次发个圈就忍不住看看谁会点赞留言。
而正像我对很多人发的内容不感兴趣一样,肯定也有很多人对我发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这样的期待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望。
而过于在意朋友的反应和评价,让我感受到的不再是朋友间交流的乐趣,而是急切等待大家反应的焦虑。
那时候,稍有闲暇就点开微信的我,和那只不停触动按钮的小白鼠真的没什么区别。
相反,等我关了朋友圈,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外界收回,投入地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时候,那种焦虑就消失了。
而真正让我感觉放松和愉悦的,是默默翻看一本书,静静敲打所思所悟的时刻;是每天坚持瑜伽,沉浸在每一次呼吸和每一个体式里,完全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刻;是和朋友一起看花,喝茶,看着彼此的眼睛说心里话的时刻。
宁静的快乐由内滋生,沉默是自省,絮语是衷肠,自在而生动。
这就是快乐的真实模样,不是多巴胺刺激下的期待与渴望,而是血清素和催产素分泌时的平和,快乐与满足。
真正的快乐,是能解渴,而不是让你越喝越渴。
这个发现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读书与写作。
让我由衷快乐的,是沉浸其中去读,去思考,去呈现的过程,而一旦我把注意力转到阅读量或者说外界反应,这种快乐就变味了。
当我们分清什么是激励我们行动的渴望,什么才是真正带来满足的快乐时,面对诱惑,就不难做出选择了。
(四)当我们愿意为所爱停留,等待的时候
每次去拜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老同学,都喜欢喝他泡的茶,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他慢吞吞泡出来的茶特别清口。
老同学生来就是不急不躁的人,慢慢读书,慢慢跑步,慢慢遇到生命中的那个她。
就像他慢慢煮水,慢慢醒茶,慢慢为我们斟茶添水。
而你从他的慢里,感受到的恰恰不是怠慢,而是一种愿意为了一杯好茶而耐心等待的郑重。
虽然妙玉嘲笑刘姥姥“牛饮”多少有失厚道,但那种饮茶法的确很难品出茶的清香,真正会品茶的人,总是特别强调仪式感的。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泡茶时,正是通过延迟满足,将人们从更喜欢即时满足的,由爬行脑操控的奖励系统中拉出来,给更理性也更有自控力的前额皮质一段反应的时间,从而摆脱多巴胺的操控,不紧不慢地,如实地去品一杯茶的滋味。
仔细观察那些为减肥苦恼的人,他们吃饭的速度往往很快,可以用狼吞虎咽来形容,正是这种快速吞下大量食物以备不时之需的本能,让他们吃下了远超实际所需的量。
如果他们能放慢吃的速度,仔细品味每一口食物的质感和味道,就更容易有饱足感,也更容易停下来。
当我们愿意为所爱之物停留、等待的时候,才不容易变成本能的奴隶,才能如实的感受所接触的人事物,不会把爱变成瘾,把享受变成受罪。
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而想要进入快乐的窄门,往往要选那条看起来不那么容易,不那么迅捷,甚至是有些曲折而缓慢的路。
(五)驾驭你的本能,而不是和它斗
随着脑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发现,那些曾经让基因得以延续的本能,由于进化过程的滞后,在今天的很多时候,会成为我们快乐和进步的羁绊。
正如那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吸烟者看到“吸烟致癌”的宣传时,往往赶紧点根烟,压压惊。
我们明知道这样做不好,却总是克制不住内心的欲望与冲动。
然而,这并不奇怪,因为掌管本能欲望与冲动的爬行脑,在大脑的优势地位,决定了它能更迅捷地发出指令,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明理懂事的自己常常追不上那个冲动短视的自己的生理学基础。
说到底,我们更容易依本能行事不过是一种自然反应。本能的欲望,并无所谓好坏,毫无欲望的人生,也就毫无斗志,毫无乐趣,而多巴胺分泌不足,我们很可能会抑郁。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本能为敌,而是与它握手言和,学会驾驭那些生生不息的欲望与冲动,依道而行,在今日面对无孔不入的诱惑与刺激之时,不致沦为它的奴隶。
为此,首先要直面内心的欲念,而不是一味地打压。
要知道,念头这种事,越抗拒就越强大。
列夫托尔斯泰小时候,被哥哥要求呆在角落里,直到他不想白熊了再出来。结果直到哥哥很晚回来,小托尔斯泰还呆在那里,他无法不想那只白熊。
当我们越是不想想某事的时候,就越是控制不住地想,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讽刺性反弹”。
而想要摆脱一个念头的最佳方式,是把它放出来,看到我们有这样一种欲念,承认它的存在,让它像云一样在心里自由飘动。
去想自己所想,感受自己的感觉,但不要相信它一定是对的,也不必跟随它采取行动。
意识到你虽然无法控制不想,但却可以选择不做。实验证明,放弃控制内在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
佛教中的打坐,现代流行的冥想,都是利用这种方式来面对头脑中层出不穷的欲念,获得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其次,去看看它背后真实的需求,试着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当我们忍不住一遍遍刷朋友圈时,可能真正需要的,是找个朋友聊聊。
你之所以一遍遍地刷,越刷越焦虑,正是因为这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始终没有得到满足。
搞清了这一点,就关掉微信,给要好的朋友打个电话,见个面吧。再多的点赞之交,也比不上一个可以“带你装逼带你飞”的朋友;而情绪低落的时候,隔着屏幕的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一个真实而温暖的拥抱。
我们的欲望,很像《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那看似要吞噬一切的庞大身躯里,藏着的是一个害怕寂寞,渴望被接纳的小小心愿。
一旦识破它的伪装,就能发现那看似永不满足的空虚之后真实的饥渴。
说到底,不管是满脑子欲念的自我,还是理想是星辰大海的自我,都是自我的组成,所谓自控,不是简单地一方打到一方,而是学会整合自我的不同面向,像深识水性的老船长一样,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驾驭好自我这条船,驶往真正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