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写文章还没有那么大的动力,最近发现有一些大牛不知道是惯性思维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写出了一些用 屁股在思考 的文章,还获得粉丝的大批量拥护。 所以 怼他们的观点成了我的乐趣。
最近 差评君写的一篇 《中国人不得不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主要是由百度的一个新闻引起,以下是图片。
然后差评君列举了一堆手机APP,例如 滴滴打车,淘宝等 和 国外谷歌等一大批公司 关于使用隐私权的协议的对比。于是总结出了几个观点:
一不小心被人代表了。
不一小心变成了愿意拿隐私换利益的人。
不一小心变成了商人眼里的贱骨头。
接着要求要拥有隐私数据的知情权:
1. 数据的收集来源和使用去向;
2. 通过什么方式保障隐私数据的安全。
3. 问题的责任归属等等。
当然,我也是能够理解这种感受,对隐私比较敏感,觉得隐私权一点都不能出让。但我对此事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数据谁用得好就归谁。 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公司做出来的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便利,当然要签订数据使用权的协议,因为数据本来就是公司价值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这些大数据和积累,产品就没有机会不断迭代,不断创新,就不能够更好地服务到用户。
二,从社会公共服务和安全的角度出发,大数据的使用更加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繁荣。就像前段时间的假疫苗事件,通过大数据用了几个小时就破案并抓获犯罪嫌疑人。国外的恐怖分子侦别也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使得恐怖分子的监控缩小在极小的范围内。 社会的公共问题和治安问题就会越来越好。例子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可以找度娘,不过你也会记录一次搜索行为。
三,从成本的角度出发,数据是海量的,如果每一项数据的来源和使用去向都要向每个用户都做说明的话,成本太过巨大。如果非要这么做的话,企业不堪重负,这样会扼杀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甚至影响我们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
四,关于数据的安全问题政府最终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会不断地加强监管,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相信我们的国家。 就像现在盗取公司数据,或者买卖一些数据已经是违法犯罪行为。
现在是一个言论比较自由的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堀起,各种言论通过大数据都达到有效的传播。而在我们这种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几乎无所不知;可是,我们先不说信息的真假鉴别,就是一个善意的观点都有可能引来负面的效果。
这种自媒体大咖的赚钱能力比我们厉害得多,但也难免说出一些用屁股在思考的观点。
纯属喷喷娱乐,如果想互怼,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