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香茗,几个知己,一段历史,几度回忆!
21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阳城,是唐朝陕州夏县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但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读到更多的书,他做了集贤院的小吏。
他在集贤院抓紧一切时间苦读,六年时间,他把所有的书都读了一遍。
阳城乐善好施,远近闻名,有一次,山东节度使仰慕他的大名,派人给他送去了绸缎五百匹。
阳城坚决不接受,来人只好扔下绸缎飞身离开。阳城没办法,只好让仆人把绸缎暂时封存起来。
正好这时他的一个叫郑俶的朋友死了父亲,没钱埋葬。阳城就把这些绸缎送给了郑俶,让他把父亲好好安葬。
郑俶对阳城的恩情感激不尽,跪到阳城面前,要做阳城的奴仆,来报答他。阳城一听火冒三丈,把郑俶骂了一通。
他知道郑俶聪明好学,就收他做了学生,把自己平生所有尽数传授给他。
阳城谦恭简朴,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在村里不管是哪家有了矛盾,都不去找官府,而是找阳城来评判,阳城也是秉公调解,人们都是心服口服。
阳城威名远播,很多权贵都想聘他为幕僚,而朝中大臣李泌就是其中之一。而阳城都以各种借口,婉言拒绝。
李泌爱惜人才,把阳城推荐给了唐德宗,唐德宗非常欣赏阳城的才干,委任他为著作佐郎,然而阳城却以体弱多病为由加以拒绝。
李泌做了宰相之后,再次征召他,这次他不好再拒绝只好穿着粗布衣服去京城。
唐德宗听说阳城来了,高兴的穿上朝服亲自恭迎他。这让阳城感激涕零,只好答应唐德宗做了官。
虽然做了官,但阳城却始终谨慎做事,遇事不争,也不多言。尽力做好分内之事。从不和别人发生口角。
但这只是从个人角度来说,在公事上,阳城却从不马虎,他对人忠义,重义气,勇于扶正压邪。深得人民爱戴。
虽然得到皇帝的宠信,阳城却从不居功自傲,他自己的生活很简朴,每个月的俸禄除了自己吃喝之外,都上交给朝廷,他还经常把自己吃的鸡鸭鱼肉送给老百姓充饥。
做了八年的谏官之后,阳城提出辞职,他回到中条山继续做他的老师,来拜师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他隐居道州,一直深居简出。
后来,唐肃宗即位,又想请他出山,但那时他已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二岁。
阳城一生无欲无求,快乐似神仙。像他这样得到认可又快乐逍遥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水如天说: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世人应该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生活的幸福全在自我的感觉,锦衣玉食可能生不如死,粗茶淡饭反而如神仙般快乐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