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Sir推荐了《侠饭》。
你们说Sir好残暴,深夜谈吃。
这就受不了?!
Sir给你们见识更残暴的。
你们都知道,Sir每天12点下班。
有时还更迟。
隔三岔五就忘记吃晚饭。
饿着肚子睡觉,做的梦经常是这样的——
辛苦码字之余,饿了咋办?
有这样一部神剧,Sir每晚都会刷个几分钟,反复刷,次数么……饿几次就刷几次。
看了就管饱,很有点曹操望梅止渴的功效。
它就是——
《中国面之旅》
第一眼看,它好像只是一款香喷喷的旅游美食节目。
内容就是一个中国妹子和日本妹子,从首都北京启程,经过蒙古、陕西,还跑到了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
不干别的,就是……
四。处。旅。行。吃。面。
这种日子,让饥一顿饱一顿的Sir很羡慕。
平常吃的面,有。
比如河南烩面。
兰州牛肉面。
新疆拉条子。
但这些,也就日本人看着新鲜,中国人看嘛,太平常。
而有些面,就算对中国人来说,也绝对新鲜少见。
例如哈萨克特有的马肉面,粗犷。
将大块马肉、马肠拿去煮。
面,不是做成条,而是弄成这种方方的。
面煮熟后,铺在盘子上,再放上煮好的马肉马肠,最后浇上汤。
再如蒙古的牛奶面。
汤底,是纯牛奶加生姜、葱和一种蒙古特有的蔬菜。
最后煮出来,黏糊糊白生生的一大碗。
看着片里的日本妹子。
这“哧溜哧溜”的吃相!
Sir也会跟上她的动作,含泪扒上一口方便面。
对于加班狗来说,看着都有一种幸福感。
把“吃中国面”这种幸福感拍成作品,是日本的ACC摄制团队想出来的。
搂一眼他们的履历,就发现有门道。
这是一支对中国文化特别有兴趣的战队——
2007年3月设立,第一部作品就是《中国面之旅》。
此后又陆续摄制了《中国神秘纪行》等。
关于《中国面》,他们的想法很大——
深入探索中国面条的世界,并用有趣、好玩的方式去呈现。见识更多的风土文化,最重要,要吃个够。
所以一共16集,每集24分钟的容量,网罗的面条自然不少。
但素……
如果一味呈现花样百出的面条,显然无异于一般的美食节目。
在Sir看来,《中国面》最可爱的地方在于——
借中国面条,去讲中国人、中国事。
它用写实的拍法,去拍想成为下一代面条大师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状态。
你可能想不到,他们的学艺生涯,是军事化管理。
其他时间,完全花在做面技巧的训练上。
时不时,就要应付各种高难度的考核。
踩着高跷,左手面团右手剪刀的做面条计时比赛。
乍一看还以为是马戏团
头顶面团的削面比赛。
外国人可能觉得。这有啥好练的。
但下面这位被打断的妹子还挺实诚:
我感觉自己还不够好,但不断练习总有成功的一天
日本主持小妞不由地惊呼:“真的是非常中国式!”
不,还没完。这些花巧的手艺活,也不能代表这档美食节目的野心。
它有的是继续往深里挖的决心。
《中国面》去的地方,不止是酒店、饭馆、小摊,更有平凡人家里。
有一集,ACC团队专门去山西境内的得胜堡,探访民间高手。
这是一个鸟不拉屎的穷山村。
拍摄团队拍到了世外高人的绝活。
条件有限,这里没有花哨的作料,惊艳的佐食。
但却不妨碍,做面人的讲究。
你看,根据面的种类,就有三种“道具”可以选择。
面团可以一点点手工挤成条状。
也能上大家伙,用杠杆装置还挺省力。
不借助道具,也有高招。
比如这种,家里的女主人轻易就能单手搓出三道面线。
旁白直呼:真是高人啊,和日本的双刀流一样的哦
你看,同样的一批面团,大妈做出三碗种类不同的面条。
外表看起来是面,却又不是面
这绝对是崭新不同的食物
除了探索中国面条的奥秘。
《中国面》还喜欢拍事和人。
比如,他们跑去看得胜堡当地的乡村学校。
发现在这里读书的小孩越来越少。
家里稍微宽裕的,都送到市区学校去了。
教育资源的贫乏,在得胜堡引发了一波不小的搬迁潮。
而《中国面》,把这一现象也拍进来了。
同时,这个日本团队也坦然记录下,当地人对日本人的成见。
你看,摄制团队第一次拍到这位老伯,被老伯甩了一脸“我不鸟你”。
这反倒引起了摄制团队的兴趣。
他们摸清了老伯的底细,这是个“空巢老人”。
子女都在外打工,自己独自过活,脾气有点怪。
但老伯每日的消遣,很“中国”。
他喜欢站在杂货店外面,看人打麻将。
更喜欢,跑去空场听老友闲聊,自己一句嘴都不插。
左边角落那位
倒是他的一位老哥们,看到日本摄制组,腾地一下站起来。
开始用方言一桩桩细数当年侵华日军的黑历史,有板有眼:
当年日本军人来的时候,可是对女性做了许多坏事,就像这个样子
对此,旁白这么说:
在平凡的小村庄,听到了黑暗的不愉快过去
通过跟踪一位空巢老人,《中国面》牵出的问题,既有中国农村的人口现状。
又点出了,横亘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那段难以原谅的黑历史。
老实说,Sir就中意这样的纪录片。
美食养眼,超抗饿(是的,Sir善于自我欺骗)。
观察粗粝,有写实的关怀和质感。
食物,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止于口腹之欲。
它是亲情,也是家国情。
当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无数人在深夜中看到流泪。
因为“这不仅仅是食物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
当然,像Sir这种晚上常断顿的人,也有故事。
《舌尖》的导演陈晓卿,就很懂Sir这种都市夜归人的心。
他也常常晚归下楼,去寻找“宵夜”。
在《至味人间》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
原因很简单:我更厌倦日复一日机械枯燥的生活。
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
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
尽管无人陪伴,这,也算是对抗无趣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吧。
所以,美好的食物,真的是有治愈功能的。
说到这,你饿不饿。
Sir下面给你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就有汁源。
编辑助理:请叫我的全名达闻西、陈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