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安全感缺失,是最严重的妇科病。这绝对是抬举我们女性群体了,安全感缺失,是这个时代最严重的全民癌症。
《巨婴国》的整本书中心意思即是,大部分人都在“找妈”或者“被人当妈”状态,希望照顾或者被照顾。一旦这种依存关系存在,安全感缺失会得到极短暂的满足。比如,找到了在热恋期间非常包容的另一半。而这种安全感是非常短暂的,因为所有让一方感觉到非常舒适的关系,都是因为另一方在做决策时的信息缺失而致,而这种信息一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补齐。比如,那位非常包容的男朋友,会在数月的迁就包容之后开始思考,我选择她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其他有可能更懂事的姑娘,从而开始回复理性,对你加以要求。如果你还陷在安全感被满足的享受中,那么,你可能把这种要求解读为“他对我没有以前好了”或者最招人厌恶的“55555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恭喜你,完整的巨婴模式已达成,把婴儿啼哭都补齐了,如果自个残或者上个吊,戏就足了。
难道安全感就真的只能被短暂满足?那说点有用的,怎么破?!
没法破,因为你赖以生存的安全感,其实从来没真的存在过。
01学生时代的安全感是存在的,而且你应该努力争取
中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就决定了,有考试分数这样标准化的方式来判断“好”或“坏”学生。我们进入幼儿园时就开始竞争,总有老师这个角色作为"即时评价"的官方权威,来告诉我们谁是好孩子。进入小初高教育,更是有白纸黑字的考试成绩告诉我们,谁才有可能争取跨越阶层的机会。话说得有些严重,但的确是这样。在我司做校招时,我问过,为什么我们都不考虑去XX学校呢?那里就没有好学生吗?上司答,不是,是更好的学校我们就已经招满了,不会花各种成本去那些学校试错。最近又听说,某高级学府的MBA录取,绝对不考虑非211、985大学本科毕业的应试者。
所以,在学生的圈子里,安全感是可以得到的,因为有一把相对客观的标尺来告诉你,站在今天看,谁更有机会出人头地。只要寻求到可以量化和明确的即时正面评价,那么安全感绝对比没有得到正面评价的人高。
有一些初入职场无法适应这种“残酷”的世界的孩子,会转身重回学校“缓一缓”。可惜,我们不能永远做学生。
02 复杂的角色扮演游戏中,没有人会给你确认的评价
一旦脱离了学生身份,你立即开始与这个真实的社会兑换价值。
上周我刚获得了“新精英生涯规划师授权讲师”认证,课上讲到,从学生到社会人面临的最重要的转变,是从被动评估的心态,变成主动创造价值、主动争取评估的心态。从前见到老师鞠个躬,做乖巧笑容即可。现在见到老板,优秀的员工会见缝插针地汇报工作、想法,一旦遇到老板打脸,高情商的员工必然不是玻璃心躲处哭,而是换右脸迎过去,继续推进自己的想法,想办法了解老板的真实用意和最终目标。而且,这个场景会重复一次又一次。在职场里得不到确认的、实时的评价,这是必然的。这种与学生时代心理体验的落差,往往是安全感缺失的开始。但是,我更加倾向于认为,学生时代的安全感是被粉饰过的,因为就算是基础教育,也应该有多维度的评估方式,而不只是考试分数。我本人也在最重要的高中阶段挑战过基础教育,然而,结果必然是怂了,还是复读,并得到了从内地八线小城杀入一线城市的车票。我们有生之年也许修正不了基础教育,但是,至少不该活在被它粉饰的价值观里。
真实的社会,给你反馈评价是情分;不给,是客气。而如果有个你尊敬的前辈,能给你中肯真诚的批评,是恩情,请记在脑沟回的深处,有朝一日完成新的阶层跨越时,要感激他一辈子。
很多人说我们这代人的父母相对上辈人来说,离婚率激增,所以童年大都生活在“不够有爱”的家庭里,所以这是我们安全感缺失的根源。有一定的道理,但一旦推敲,会有非常可怕的心理暗示产生——既然父辈没有爱,所以我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先天的、很难重新获得的。
那说点有用的,怎么办呢?
最常见的模式是,去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找补。小女生找大叔来照顾自己,男人把除了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全部“外包”给妻子,都是想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继续借用外力来补充安全感的做法。
但是,滑屏到本文的开头,在一段一方明显更包容另一方的关系里,凭什么那一方要一直迁就下去。你的价值是什么?你享受是被照顾的价值,必然要在其他的方面提供你的价值来提高对方放弃你的机会成本。最常见的又是——男人很能赚钱,或者女人生个娃。这道理就通了。
你的安全感不会来自谁的无偿给予,而是你能与谁,兑换什么样的价值?当你越来越了解你在这个世界里占据的那一小点位置 ,你对身边任何一个重要的人意味着什么。就可能结束了哭喊找安全感的状态,就像婴儿不再找奶头,你开始有了多种多样的辅食,它们为你提供多元化的营养。
03 你根本不需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也能好好活下去
有人在朋友圈里批量点赞,仅仅是点赞,就算不看内容;同时也有人,在朋友圈的评论里看到别人说的话就玻璃心,甚至在评论里就吵起来;还有人有红点焦虑症,只要有朋友圈红点提示,必须立即马上看,第一时间回复。
看到这里,你脑子里肯定浮现了谁的脸吧,你一定有这样的朋友。
朋友圈只有两个价值:个人的秀场和商家的营销渠道。不外乎秀脸、秀身材、秀聚会、秀你比别人更穷或更富、秀加班、秀智商、秀观点……要知道只要你把个人产生的内容(无论原创还是转发)公布在大众视野里,就一定有评论,而你完全无法左右评论的出发点。
那说点有用的,怎么办呢?
关闭朋友圈。
或者用独立的心态面对这个营销和秀场的环境,just for fun。
同样的道理,在真实的世界里,你无法左右任何人对你评论的出发点,有人是为了激怒你,有的傻子力争把你拉到跟他一样的水平线上,然后用他的不要脸打败你。
所以,启动元认知,养成独立的自我判断是摆脱玻璃心,不再活在“真实的朋友圈里”的关键方法。
你需要过滤来自别人的情绪,而去思考对方传递的信息背后的意图。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有中肯的真诚的批评,那是恩情。如何把批评变成恩情,考验的却是你自己。
step 1,过滤字面的批评,有可能是语言,有可能是语气等等。
step 2,求同存异,不妨从他的视角看看自己,或者从第三人的视角看看咱俩。
step 3,验证差异,吸收价值。
如果只能接受赞扬才能觉得人间有真爱,社会有温暖的宝宝们,其实妈妈的怀抱永远为你敞开,随时可以回家。
如果能你认可真正的安全感从来没有真的存在过,那么我们就开始了治愈全民癌症的开始。不依赖于任何别人给的所谓安全感而生活,从虚拟的秀场朋友圈走出来,你赖以生存的只能是自己兑换价值的能力,而安全感?那是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