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给闺女热牛奶时,我把她常用的小碗换成了大碗,结果她不干了,一直哭闹,非要倒回小碗里喝,给她说下次还用小碗也不行,非常要这次就用小碗。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
比如吃馒头的时候,一个大馒头吃不完,爸爸就掰一半给她,也不行,哭着让爸爸把馒头接回去……爸爸只得重新拿一个完整地给她,小小的人啃个大大的馒头……
爸爸偶尔拿起我看的书翻一翻,就会立马从爸爸手里抢过来,说:这是妈妈的书,还给妈妈。
当然,爸爸也不能拿我的手机,我也不能拿爸爸的手机。
每当遇到她这种“固执时刻”,我都会在心里暗骂一句:这“该死的”秩序敏感期。
心里暗骂,只是因为孩子的这种敏感期,有时候对大人来说,是一种麻烦。
但是我知道,当秩序敏感期来临,文章开头我“吐槽”的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是合理的、可接受的,甚至是一种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允许孩子哭,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第一步》中提到:
在这一时期,孩子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极度苛刻的要求,因为程序和秩序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如果遭到破坏,他们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还会产生极端激烈的反应。
所以,说孩子的这种“固执”是一种好事,是因为这是孩子建立自己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孩子通过尽力维持这种“外在的有序”,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秩序”,也会因此提升自己的智能。
通常,秩序敏感期会在孩子2岁左右比较明显,一般会持续到6岁左右。
了解秩序敏感期背后的原理,对于孩子的“固执行为”,你是不是多了一份理解与接纳呢?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秩序敏感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该如何利用呢?
1.培养孩子的整理习惯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赶着时间出门,但是孩子非要慢腾腾地把换下来的鞋子放到鞋架上,把自己沙发上的玩具拿到抽屉里……让你火冒三丈。
我闺女经常就是这样的,你着急上火,她不紧不慢。
其实这也是因为我们平时出门就会把鞋子放好,把玩具简单收一下,她养成了这种习惯,这种外在的环境,让她更有安全感,所以她下意识会这么做。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不妨就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孩子整理东西的习惯。
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更耐心一点,或者合理安排时间,当孩子出现整理行为时,给予充分的鼓励。
2.培养孩子的作息规律
我闺女的睡前程序是这样的:喝牛奶、洗脸刷牙、洗屁股洗脚、看一集动画片、看两三本绘本、关灯讲两个故事。
如果哪一天漏掉一个,比如没看动画片,讲完故事准备睡觉时,闺女就会说:妈妈,今天还没有看动画片呢?
然后必须把动画片补齐了,才能睡觉,不然就会哭闹,她才不管是不是到睡觉时间了,已经很晚了等等,就是要全套都做下来,一个都不能少。
这给我的启示,可以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作息规律。
比如,你想养成孩子看绘本的习惯,就每天在睡前流程里加入这一项,久而久之,这个流程就会加入孩子的秩序中,成为习惯。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秩序敏感期,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和规则意识培养的好机会。
闺女以前上电梯的时候,不知道“先出后进”,后来我给她解释了这样可以保证需要下电梯的人能够下得来,而且可以节约时间,她就记住了这条规则。
有一次,电梯刚开,里面的人还没出来完,一个奶奶就进去了。
闺女在电梯里说:妈妈,那个奶奶没有“先出后进”呀。
气氛一度有点尴尬……
利用孩子的敏感期,还可以告诉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的交通规则,买东西要排队的社会规则等等,帮助做一个有规则意识的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该死的”秩序感,其实还是蛮好的一件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不知道秩序感的存在,就会觉得孩子事多、烦人,知道后便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啊。
正如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孩子敏感期》一书中提到:我们还不知道儿童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
所以,作为照料孩子的成年人,你觉得孩子不可理喻的地方,或许正是我们不了解的儿童心灵的秘密,让我们更加耐心,给我们的孩子更多的尊重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