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含泪亿万年的凝眸,唯待与你邂逅 | 袁牧的琥珀雕
前言
无论物事,存现皆“影”,表现皆“像”。
既观既赏,随意;有感有言,随心……
观而有感,罢了……
琥珀巧塑
曾是千万年前点点晶莹的木泪,固着地等待着与你相识,将心凝成丑石,知道——你,懂得……
这一块,一团,黑褐斑斑,不起眼地在一堆小原石间静默着。万年了,等待那相识的缘,它也还是未曾遇见。渐渐风雨尘沙包裹起它的希望,梦境黯淡,无期、无望、无伤。可是——便是这一日,午后阳光下的一瞥,便成就了邂逅的浪漫——磨砺将至,涅槃可期,新的灵魂将注入新的生命,万年了,醒来……
蜥蜴
嬉戏在日色里,沐浴着愉悦的温暖
变色龙
朝了不同的光,变出不同的影像
蜥蜴=变色龙
爬行动物也萌萌的
瞪着大眼睛,眼珠子突突着,脖子伸得长长的,褶子却还在。身体贴合着小圆石,背弓出一道弧,身上一片片的小鳞片都在日光里闪烁着。那粗壮的四肢紧紧抱住石头,生怕掉落下来。脚趾张开,扒紧,那石块上留下了它抓爬的足迹——蜜蜡原石原色成了憨态小蜥蜴,成了小圆石,成了趣景一刻,凝固的自然。皮的去留依托了造像的需要,色彩与物象特质契合,形态的塑造便靠艺术家的巧思了。
蝉
袁老师:看,这叶,就是原石原皮,挖去大部分,单留了一个蝉。这是蝉蜕将褪未褪的时候,半透明,有体有壳,身上的褐色刚好是斑色。看这叶子,透着光看——也是半透明的……
袁牧老师持着秋蝉,对了阳光,眼里带着骄傲,仿佛在夸奖自己的孩子。
一般雕刻的“蝉”都唤作“一鸣惊人”,这蝉倒是特别,取了它脱壳涅槃的寓意。那叶借了原皮的棕褐色,粗糙的纹理另做打理,形成枯叶的憔悴,叶脉也是丝丝密密,足见功力。挖除内在大块的蜡,只留了这蝉的一点,着实见得艺术家的“舍得”,有舍才有得吧。这一叶一蝉,不着杂余,更是主题明晰。那皮肉叶虫的色彩明暗,纹理粗细,形状大小都形成对比,互为映衬。观蝉赏叶都是绝品。对了日光,明暗又多了层次变化,皮色也染了红,确实奇巧。
袁老师:有人一眼就看中了它,想要带回去,我是很舍不得的。
确实:无论谁的得到,也都算是有缘人了。这万年的琥珀蜜蜡,经过艺术家的巧雕,焕发了新生,这材料,这匠心,这灵感……都是独一无二的。
袁老师:尾巴摆了一下,便搅起湖中的小虫小杂,对着光,那些花纹亮点都是合理的存在。
又是老鼠:从竹到琥珀蜜蜡,无论什么材质,只要是有老鼠生成的“环境”,它们就会冒出头来。看到这一块凹凸不平的小东西,一般人还真不觉得是个好材料。可是,真得靠慧眼识才啊。就这样一勾画,一雕琢,萌鼠又出洞了。戴了不救,皮色油光可鉴了,鼠色洞色红褐金黄,真真的越发喜人。
参悟
有人说,这是老子。也许吧。也许是高僧,也许是寿星,也许是仙翁,也许就是老者?其实,无论是什么,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形象。它,便是一个影子——佛心自观罢了。只看他的神形,便是气定神闲,静稳泰然,寿髯飘逸。定,阔达胸怀;静,摒弃风雨;安,自在自然——适。
“和合”——无用多言,自赏自品自悟吧……
插入广告:袁老师的工作室“袁艺坊”有更多作品值得你去欣赏——聪明的有缘的有文化的人啊,看看这是哪里?十全街某小桥流水旁,看你能不能找得到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袁牧,字子牛,1961年生,现为江苏省国画院、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苏州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竹刻研究会顾问;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竹刻艺委会顾问;苏州市雕塑家协会顾问;台湾ARTSKY版权授权中心签约画家;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委员;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苏州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苏州市政协委员。
袁牧长期从事中国画、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和影视艺术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展出,2005年二月应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教育部之邀,赴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讲学,并在慕尼黑和岱亘多夫市举办了两场个人画展;2011年与苏州教育电视台合作,主创42集电视文化专题片《袁牧谈艺》,并在苏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2015年在《姑苏晚报》开设一年“袁牧谈艺”专栏,在《收藏与投资》杂志开设半年“袁牧谈艺”专栏。在艺术创作方面前后共举办了十二场个人画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共出版论文数十篇、专著七本、画册九本,主编三套共计三十二本画册和教材。从2014年开始与苏州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刀尖上的艺术——苏作雕刻》,目前已经出版发行核雕,木雕,砖雕等。
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