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在人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每天的收入过万,会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铁树开花耶】百问百答
有,而且非常的多,职业所在领域跨度比较大,收入最高的是做金融的,其次是商业,再有就是科研,做科技产品的很难界定,因为现在是科技时代,好多领域都跟科技沾点边,可以归为科技,也可以归入其他类别。传统的服务领域也有收入很高的,包括种田的也是一样的,之前的问答里面,曾经回答过一个种田的案例。
这个种田的案例,事主最初是做健美表演,当时是为了节省吃饭的钱,而做健身表演的,因为健美的身材,对饮食讲究,其中一条就是不是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吃胖了还得想办法减掉,减不掉的时候是用桑拿的方式解决的,很受罪,没有普通人桑拿的快感,因为目的是消脂,不是享受。
因为对美的极致追求,也因为忍受不了长期的不能满足口腹之欲,攒到了够吃饭的钱,就去做文化艺术品投资了,在他因为被牵连到一个案件里面重新洗清之后,就改行重地去了。他在种地之前,在全球有二百多家公司,种田之前的那个制度的流水是500亿,如果按天计算的话,500亿除以90天是5.56亿,也就是说他一天的流水是5.56亿元,如果除掉各种成本,工商,税务,慈善等等,大约是20%的净利润,也就说,他每天的纯收入是1.11亿元。
这个数据很可靠,因为他当时要做一个慈善活动,想要请笔者帮忙通过所在的实习单位,对外公布这件事情。慈善的数目比较大,如果是在新闻上直接发布出来,他需要面临着一系的工商税务等等的问题,因此当时反复向他确认过,是否要那样去做。他确认了,也就公布了,结果工商税务全找上门了,补了好多钱的慈善税。这是很多人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做慈善还要交税,不是免税吗?
如果是国家明文规定的,那就是国家倡导的,按规定去做当然是免税的,而且还有其他的奖励,因为是在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如果是自己不吭声做的慈善,是必须要补交慈善税的,他当时是交了好大一笔钱的,反正也不在乎,就是想做慈善,也就做了,税也一分不少地补交了。
另外就是文化艺术产业,国家是提倡和扶助,政策上也有一些偏向性,尤其是涉及到赚的是国外的钱,国家是有明文规定的补助领域和标准的。他在做这些的时候,并没有申请国家对行业的补助款,因为他觉得在其他国家赚的钱已经可以满足日常运营了,就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吧。同时,文化产业本身,税收也比其他行业要低,他觉得这些政策,对他都是很有利的,正常的毛利润也能达到50%左右。
后来因为那个被牵连的案件吓到了,就改行去种田了,带着一批不愿意离开他的旧部下,他之前的公司全部都转让给别人了,把资产全部投到了种田事业上。种田没赚钱 ,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的时候,又碰上了一个科技生活环境的问题,他种的植物有争议,可能会破坏水土的平衡,就把田地又退回去,改做房地产这个夕阳行业了。目前的日均收入不知道有多少,得找个时间再让他做一次慈善,可能就知道底细了。
做金融的收入高,可能都不用举例子了,因为遍地都是实例。笔者在科幻作品《天医殿》里面有一只做金融的金凤凰,现实中的人物原型是清华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她在现实中的收入,是从零到数亿的财产变化。今年的收入大概是三千多万,之前收入更高一些。如果平均到每一天,今年每天的收入大概是20万元。因为她说刚爆仓了一个科技顶目,今年赚的钱就剩下三千多万了。
商业方面的实例也太多,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几个人,也就不用举实例了。科研方面是一个不被社会公众所熟知的领域,有的科学家运气比较好的,自己又懂专业之外的运营的,收入高也是一个不太稀奇的事情,他们通常不会受雇于任何国家机构,而是会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有自己独立的产业,收入并不比以上几类人士少。而大多数的科学家,还是潜心于研究,并没有太高的收入,甚至不如普通大众的收入高。
还有一些有钱的前辈,他们可能是摆摊起家的,也有的是开饭店起家的,还有的是做大众服务行业的,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不怕累,能扛事,爱折腾,每天收入在万元以上的人,还是挺多的,只不过,一般跟他们没有太多的交集,只是偶尔因为消费,会跟他们打交道,一来二去就会变熟悉了,并没有什么交情,只是知道他们大体的情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