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吃完晚餐,拿起手边欧文的书,看得入迷。听到轩轩轻声说:“妈妈,我不想上学。”
我抬起头,看着轩轩。他正用勺子舀起一勺饭,塞到嘴里。我没有说话,轩轩继续说:“妈妈,我觉得幼儿园没有意思。”
“哦”
“老师不让我说话,也不让我跑来跑去,我一点都不开心。”
“哦”
轩轩继续舀起米饭,往嘴里送。
我们如此沉默了一会。
“轩轩,我可能知道,为什么老师不允许你跑来跑去。”
“为什么?”
“刚刚我在幼儿园的微信群里,看到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被抓伤了,很心疼。”
我翻出手机,把照片找出来,轩轩凑过来看。
“哦,这样啊,我在幼儿园都没有看到他被抓伤。”
“嗯。你还记得吗?你上周和小朋友玩,跑太快了,一头撞在墙上,头上起了很大一个包包,回家还喊疼呢。”
“当然记得啊。我当时就哭了,老师还帮我涂了药水。”
“嗯,所以老师不让小朋友跑来跑去,可能是想确保小朋友不受伤。”
“唉,可是那样,我真的很不开心。”
我们又沉默了一会,轩轩还是舀着米饭往嘴里送。
“妈妈,你小时候,会不会不想上幼儿园啊。”
我愣了一下,望着轩轩。这个表面上只顾着自己吃米饭的家伙,突然问我这么一句。
我在斟酌,该怎么回复他。
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就是来疗愈我的。他会不经意的,问你一句,让你的思绪一下子回到那个年纪、回到那些过往的画面,让你去看到当时的那个自己。只是,现在的我,有能力和力量,去看到和共情当时年幼无助的自己,可以蹲下身抱抱自己。
“我不太记得幼儿园的事情了。但我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真的不想上学了。好像是因为作业答不出来,怕老师批评,回家我跟我妈妈说,不想上学了。”
“哦”
他若有所思,并没有继续往下问。但是,当时发生的事情,却像放电影般在我脑海里一幕一幕地放映。
就像欧文书里说的一句话:当回到一个症状的来源,并详细述说它的时候,那个症状就自己消失不见了。
在心理咨询中,也是如此。当你信任眼前的咨询师,愿意把自己的伤痛说出来,那就是疗愈。
所以,当我再次回忆这些事情,不那么美好的过往时,就像在看一场电影。一场自己主演的电影,一幕幕放映、一幕幕过去、一幕幕放下。
“妈妈,我吃饱了。”
他去看动画片。我放下书本,收拾碗筷,收拾厨房,收拾客厅,抹地。心里难得的平静。
“轩轩,我们去打篮球吧。”
“好啊好啊。”
下楼玩了半小时,再回家,看到孩子爸爸回家了,靠着沙发坐着。心里升过一阵满足和感恩。
早上,看着轩轩进班级的背影,他似乎已经忘了昨晚他说的,不想上学。
还是说,当孩子,把内心的担心和不爽说出来,并且被他的妈妈理解了,那么,他的内心,是否已经长出了力量,能够去面对幼儿园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