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
严歌苓,我觉得是一个老道的作家,她能将个体的记忆和集体的时代记忆绑在一起。还和老谋子合作将自己的记忆搬上舞台,在芸芸众生中去寻找共鸣。虽然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但是依然有着同样的情感经历,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不可能不经历爱情的苦闷,就不可能不感伤于岁月的变迁。严歌苓多部小说被搬上舞台,如《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幸福来敲门》,都获得观众的好评。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无法磨灭一代人的芳华,就像梁羽生描写的《年轮》,又像王小波心中的《黄金时代》。包括这部《穗子故事》,都是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芳华,这部电影写的是60年代人的芳华,他们生活在从阶级斗争过度到经济建设的时期。《芳华》可以说是一个大时代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虽然我们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行为,但是还是可以理解人类朴素的爱情。男人的爱情总是以荷尔蒙为基础,而女人的爱情总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所以刘峰爱的林丁丁没有结果,而萧穗子爱的陈灿也没有结果。爱情不能用简单的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同样时代的趋势也不能用现世的价值观去衡量。时代变了,就意味着价值观变了。大清取代了大明,汉人就要剪去辫子,没有辫子才是忠孝的表现。而民国代替了大清,没有人再为有什么样子的头发而苦恼了。谁也抵抗不了时代的变迁,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一代变迁就有一代兴衰荣辱。由阶级斗争的年代过度到经济建设的时代,社会就是要经历一段痛苦。就像建国后国有制改革一样,旧时代的资本家的苦闷与彷徨一定也不会少。
看完《芳华》,想想我们的时代记忆是什么?也许是没有人表诉我们的那个年代吧,70年代或许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吧,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回忆的往事似乎没有60年代那么激烈了,也没有50年代那么翻天覆地。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历经了一代人的芳华。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喜欢电影。是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渲染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沉醉其中。还是电影故事中的情感让我们产生共鸣而觉得它有艺术感呢?
我并不想感叹与电影《芳华》是如何的感人。《梁山伯与祝英台》与《泰坦尼克号》一样,都能让人泪流满面,那是人类的基本情感。而反映时代变迁的故事为什么也能让人欲罢不能呢?比如《飘》,比如《白鹿原》,比如《人世间》。我想估计是人类总是渴求安定。任何的变迁都会带来焦虑,但是又无法消除不安定。于是人类在变迁中沉沉浮浮,在不安定中明明灭灭。在无奈中亦步亦趋的前进。人类自己一边悲叹自己的命运,一边试图总结自己的命运,分析自己的命运,从而希冀能掌握命运。当然最后都是笑谈。人类知道这一切的过程,也知道结果,但是他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也许这就是佛家讲的生死轮回之道吧。
再看《芳华》,这临别时候一场酒是必须的,特别是这种大场面的酒是渲染情绪的绝佳机会。我不是导演,可是我总是喜欢站在导演的高度去看电影,也许这就是我的悲哀吧。不欣赏电影总是学人家分析电影,这是自以为是的聪明劲这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