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拨高备课层次,跳出课本,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间断的读书,这是我对于建议2的理解。
时间是最公平的,对每一个人,不论高低贵贱,一天都是24小时。教师也不例外,一天也是24小时,在这24小时内,如何兼顾家庭与工作?如何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这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事的方式和性质”。
大部分老师,大部分时间备课都以教科书为纲,死抠重点、难点,备课时以教本为中心,紧紧围绕重难点准备教备,拟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后反馈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知识结构老化,备课变得单调乏味。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何拨高备课层次?“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
通过终生读书,实现终生备课。“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知识的大海。”一个不断成长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延长,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与自己的知识的储备的比例会越来越低,“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上课思路主要不是放在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热爱读书吧,终生备课吧,让教育这项工作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