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一个公众号里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父母最大的错误,是不肯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我感觉与我们的生活如此相近,感觉作者=戳中了大多数父母的痛点。
是什么痛点呢,那么我就拆解开来!
首先,从标题来说,作者一针见血的讲出本文的关键:“错误”,能够抓取读者的好奇心,引发思考,不由得想问个为什么。后半句解释了前半句,却加重了读者的疑惑,能够很好的导入正文。
第一部分: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母亲的焦虑。
一个处于中学时期的孩子,动辄几千块名牌耍酷的要求,有了挥霍无度的苗头。而且对于家长的付出视而不见,对家长的辛苦漠不关心。
这样的孩子想来不是个例,父母们都会焦虑的一个问题,就是错在哪里了,才导致辛勤养育成的是一只白眼狼呢?
文章开头那个孩子母亲,她很清楚孩子的今天状况,追其根源都是溺爱造成的。她觉得她给了孩子全部的爱,但她却忘了,不是孩子不理解你,实在是他们跟你没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文中用三个方面来讲述说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误区。
第二部分:要用真实的生活,去教育孩子
作者采用案例,黄磊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做法,并且收获了一个优秀的孩子,来引发了父母们的焦虑。
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可每个家庭都是千差万别的。
作者告诫父母们,远超生活水准的托举,只为缩小与世界级别的距离,这种做法,是大多数家庭无法承受的,也是不可取的。
就比如一个人爬上高梯,一揽大好风景,此时有人撤去梯子,当那人摔落平地时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想必更是一个孩子无法承受的。
这部分末尾处,作者给出观点:尽自己所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
让孩子尽早熟知自己的生存环境,让孩子自己去体味,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以势借势,这才是真正属于他的生存之道,他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部分:肓目的溺爱,是残酷的谋杀
文中点出,现在进入了全民“富二代”的阶段,人类的劣根性随之暴露无遗,懒惰、自私、无知、傲慢、没教养。一个河南小伙子被自己饿死的案例,更是佐证了,溺爱最终只会让孩子四体不勤,有不劳而获的心理。
老话常讲: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幼年期养成一个好习惯,胜过帮他攒下多少钱。
第四部分:孩子的成长,不止需要吃饭
父母是如何把一个天使变成恶魔的,作者继续以真实案例来说明。奶奶哄孙子和男孩为一个玩具而动手打自己的母亲,两个事例暴露着一个家庭,对孩子最基本道德教育的缺失。
奶奶一再解释,孙子再三为难,孩子父亲的出现后一系列行为,预示了这个家庭未来的悲剧,因为家长还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还不止需要吃饭那么简单。
现在的孩子把《弟子规》《三字经》背得特别流利,流利到可以向他人炫耀。可是,家长是否向孩子解释过每一句话的含义,是否让孩子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去学习。
父母的身份是双重的,不仅是供给衣食的恩人,也是启蒙开化的导师。孩子就是一张白纸,需要的是父母家长在这张纸上认真的描画,每添上一笔,都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步。
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所谓的“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上面两个故事的普遍性,可以给父母们一个比拟,应该正视那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自己孩子问题的映照。
一味的宠溺纵容,只会使孩子模糊了生活真实的样子,做人没原则,做事无底线。走入社会,社会没有潜移默化的耐心,因为他已不是孩子。
第五部分:培养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l学会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种能力,也叫“延时满足能力”。通过犯罪心理学家的“零食训练”,来说明自我控制的好处。
作者给出了这个训练的操作步骤,家长可以根据训练说明,上手操作,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可理解性。
训练需要家长严格执行,家长必须言出必行。
经过训练的孩子,有耐性,面对生活和学习压力,可以转化为价值感,会换来以后更轻松的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以体会和认同家长的观点与主张,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种孩子,就会出现无法忍受长时间学习的枯燥,不听讲、精神不能集中、坐不住,是因为临时性的满足,总是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l体味痛苦
无痛苦,不人生。
现在的父母养孩子都是“一揽子”工程,孩子生活的所有事项,都是由父母代办,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无疑是懒惰和自私的。
其实,父母也可以成功避免孩子自私。文中引用李玫瑾教授的训练方法—吃饭训练法,让父母实际操作。做什么事有什么样的规则,吃饭也不例外。
让孩子体味饥饿的痛苦。大人长辈没有吃饭,孩子就不能先吃;给没有回家的家庭成员留饭等行为,看似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情,现在的家庭做得好的,应该不多。
这样做就是在训练孩子,要学会遵从规则,有规则意识,不让孩子心总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有他人,尊重长辈。
在合适的年龄,让孩子体验去赚钱,做兼职等事情,要让他有经历,只有亲身经历过,他才能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l要教孩子经历挫折
作者引用一则新闻事件,来说明让孩 子经历挫折的重要性。
生活中总是会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经常会有感到无力、委屈、愤怒、走投无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坚持不住,甚至想到放弃生命。
李玫瑾教授也有办法应对,可以对孩子做一次挫折教育,就是带孩 子去游泳,让孩子在极端条件下,体验涉临绝望,并经过拼命挣扎自救成功。
让孩子永远记住这种感觉,即使感到生命到达了尽头,也不要放弃,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生的希望。
只有经历这种引导的孩 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会更加坚强是,他们会知道,根本没有绝路,有的只是你放弃了走路!
l同理心教育
同理心,是源于心理学层面的一个概念,常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并会知人所想所要,能给予相应的支持。
这是一个人拥用良好品德的基本保证。
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不要企望他会孝顺、友爱、更不要希望他会去帮助别人。
美国第17任大法官,曾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另类的演讲,就是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附摘录原文)
做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世界真实的样子,本就在那里,因为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你的翅膀,对孩子来说越早知道越好,他需要早早的储备力量,去迎接生活中那些避而不及的风雨。
演讲摘录: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愿你们尝到背叛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
抱歉,我还希望你们时常会有孤独感,这样才不会将良朋挚友视为理所当然。
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当你们偶尔遭遇失败时,愿你们受到对手幸灾乐祸的嘲弄,这才会让你们理解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
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无论我怎么想,这些迟早会来临。
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