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朋友》李来笑老师
成长类图书并不归类于时间管理类成功学和鸡汤
需要开窍顿悟
举个简单地为例子:对于学习新事物两种不一样的态度想法:
①因为有什么用而不去学;②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而去学。也算是一种顿悟吧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戒骄戒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只是有时候需要一个契机去顿悟罢了。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我要什么和我有什么,可能有时候会感觉自己一无所有,但是自己至少还有一副健康的身体,一个正常的大脑,一个勤奋的决心。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完美主义的人,办什么活动都想尽善尽美,但其实说实话我的能力是真的很低很差。不肯去做一些事就是不想面对那个手足无措什么也不知道的自己。这一方面要改,有些东西得过且过。其实我是很想参加这次科创活动的,但是怎么说呢,我对外一律声称我对这一方面的东西一点儿兴趣也不感。其实我是觉得我想加入一个好的团队,向一些真的想参加这个活动,真真正正想拿奖的人去合作,哪怕自己再累也是无所谓的。另外我是觉得我们班的很多人都不够好,因为他们懒惰,没有责任心,不到deadline决不动手做,这和我的出发点是相悖的。可能有这种想法的原因是自己找的借口罢了。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
未知永远存在,你不可能什么都会,可以先存疑,在自己慢慢理解和积累的过程里面去发现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资源的稀缺性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现实。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