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校长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没有民主的爱就是专制的爱,没有智慧的爱就是愚蠢的爱。可是究竟什么是爱呢?什么又是正确的爱呢?
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位母亲,怀抱着出生的婴儿,无论他哭还是笑,都投以关爱的目光,无论怎样都爱他。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这样那样的条件,乖巧听话的孩子赢得夸赞,张扬捣蛋的孩子赢得了巴掌,孩子不知何时竟然成了冤家,不听话、气人,做事不认真、成绩不好,样样都是缺点,别人家的孩子成了理想中的孩子。可是仔细想想,从吃饭、穿衣、睡觉、拉粑粑,到学习、成长、玩耍,孩子似乎很少被鼓励有自己的想法,“你必须听我的”成为一种以爱之名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方式。
我最近看过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位强势的母亲,从女儿出生到结婚生子都包办他的一切,考学、就业、找对象,结婚买房装修,家里的一碗一筷都是能干的母亲布置。后来女儿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位母亲又帮女儿带孩子,一出满月又强行让女儿给孩子断奶,把孩子抱到自己的房间睡觉。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女儿,可是结局是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丝毫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选择自杀。太沉闷的爱如匕首,令人窒息,最终酿成悲剧。在新闻中,我们也经常读到老师以爱之名,体罚责骂学生的案例。
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名新兵。一学期下来,我也不断反思。为什么三年级的孩子这么难管?为什么付出那么多,却不见成效?学生不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不高兴,还有一些失落?真心和方法总有一个不对头。今年寒假我翻开书本,无意中读到一段话击中要害,文中说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问题,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天哪,我就是这样做的,学生不遵守纪律,调皮捣蛋,作业不完成,成绩不理想,我就是经常按这个套路说教批评发脾气感化。哦,我明白了,原来是爱的方式不对,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过分强调自己,放大自己,眼里没有了孩子,爱反而成了专制、愚蠢的代名词。
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眼里有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不放弃孩子。遇到孩子一些行为或者想法,给我们带来麻烦,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不妨试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讲道理不行,试着换一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个方法我在家里给孩子实验过,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饭,我们给她说一堆吃饭如何好不吃饭如何不好的大道理一点都不管用,后来我学了一招,吃饭前问孩子想吃什么?吃饭时问他想做在爸爸旁边还是妈妈旁边?他很愉快的坐到了餐桌旁。相信在学校里,面对孩子们新的挑战,有了新的思路,一切应该会有变化!
世界上有很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越分越多,那就是爱!爱是一张张温暖的笑脸,是一句句贴心的话语,是一双双支持的双手!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在此我也希望能与各位优秀的同事们一起探讨学习正确爱孩子的方式。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这片教育热土的上空一定会晴空万里,鸟语花香!
(备注:2017年我的一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