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冯小刚导演跟严歌苓说:我们俩拍一个文工团的电影吧,你我都是文工团的,我现在特别怀念那段生活。
他们俩,一个20岁进入文工团,度过了7年的青春;一个12岁入伍,在文工团生活了10年,跳了8年舞。前者是冯小刚,后者是严歌苓。
基于两人对文工团的共同记忆,我们才看到了这部:
以红(红旗、演出服)、绿(军装、绿树)、黄(阳光、胴体)等鲜亮颜色为主调的,以大量柔光、浅焦、手持摄影表现的,非常和谐的一点也不中年油腻的,充满身形美和线条美的——《芳华》。
影片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刘峰(黄轩饰演)和何小萍(苗苗饰演)。
刘峰,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修得了机械表,做得了沙发,还能跳得了舞蹈,是文工团里的多功能复合性人才,也是当时文工团里的活雷锋。
他好事做尽,但下场悲惨。表白心上人林丁丁失败,心口还被丁丁捅了一刀,定性为耍流氓。
被调到伐木连前线后,他眼看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最终把右手和右胳膊留在了战场上。
作为退伍英雄,最后只能靠在海口为书店拉书维持生计。
何小萍,一个父亲被关到死都没有平反,一个为了被母亲抱一下故意冻病自己,一个从小被欺负大的姑娘。
在刘峰的帮助下,她改姓入伍,进入了文工团。
入团的第一天,为了拍一张军装照寄给劳改的父亲,「偷」了室友的军装,从此成为文工团里的笑话,饱受欺负。
在刘峰离开文工团后,她对这个集体心灰意冷。在高原慰问巡演“带病上阵”后,她也“被离开”了文工团这个集体,调离到前线当护士。
在前线,何小萍立了功成了英雄,同时也看到了战争惨烈的伤亡,最终「疯癫」地进入精神病医院。
很明显,刘峰和何小萍是那个时代的「异类」,异类注定要被集体所抛弃。
刘峰代表着的那些异类,是从不追求真善美,自己就是真善美。只有那些假恶丑才会去成天喊着口号追求真善美。
何小萍是因为太自卑,才不被善待,而被群体抛弃。但只有不被善待的人,才更能察觉到他人的善良。
所以只有她珍惜刘峰的好。
刘峰出事了,没有人维护他,即使大家都知道他没有耍流氓。
只有何小萍一个人为刘峰送行。临行前还赌气似地大声喊,想让所有人都听见:“我明天早上来送你!”
严歌苓的原著《芳华》,是一部内核更为黑暗的作品。在讲述理想主义的消解和信仰幻灭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为锋利的批判色彩。
而冯小刚在进行电影改编时,更加突出了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角色,同时也夹带了很多个人“私货”。
不难想象,文工团其实就是一个既勾心斗角又亲密无间、既载歌载舞又压抑人性的地方。
它既美好又丑陋,既污秽又纯洁。
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们,在这里被“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所异化,自知而不自知地选择站队,对门槛对阶级抱有无限的幻想。
文工团的舞蹈、歌曲等各种艺术形态,都有着严格的政治美学要求,你如果按照邓丽君的方式去唱歌,那就是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给腐化了。
所以,当文工团里一群青年男女在红色灯光下听着邓丽君的歌声时,他们原本坚定的政治觉悟开始动摇了。
反应是最强烈的,就是刘峰。他直面情欲表白了林丁丁,还抱了一下她,结果成了耍流氓。
邓丽君的歌曲,是黄色歌曲。爱听邓丽君的刘峰,是流氓犯。多么荒缪,多么令人不寒而栗。
在那个禁欲的七零时代,“流氓”一词还有着更广泛的外延。
社会上根本没有任何渠道,让人们去寄托和消解他们对美和性的渴望。因为你只要看过小说《少女之心》,就会以流氓入罪。
最后,只剩文工团里身着制服的妙龄文艺工作者,才成为了全体人民审美乃至幻想的对象。
假导想,这大概就是有过文工团经历的冯小刚,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了。
另外,第五代导演中关于那个时代的电影作品,陈凯歌有《霸王别姬》,姜文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张艺谋有了《活着》...而冯小刚只有一部电视剧作品《一地鸡毛》。
不得不说,冯小刚是一个奇特的导演。
作为和中国“第五代”导演同时代的一名导演,他总是格格不入。
当“第五代”导演拍着文艺片的时候,他拍商业片;而当“第五代”导演集体朝向资本拍商业片的时候,他却拍起了《芳华》这样属于自己的电影。
有人说这部《芳华》是冯小刚的《霸王别姬》,也有人说是冯小刚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他们讲的,是一样的年代,一样年轻的生命。
但假导以为它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诗意灵动,那样明媚热血,更没有《霸王别姬》那样悲惨与苍凉。
很明显《芳华》,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如果没有网传的那些删减部分和总所周知的审查,也许冯导这次真的能达到前两者的高度。
附网传《芳华》删减的8个部分:
1.刘峰追猪撞倒毛像
2.集体批斗刘峰举手表决
3.林丁丁握刘峰手的片段
4.何小萍高原独舞片段
5.何小萍战场扒尸体堆找刘峰片段
6.何小萍战后受表彰成为英雄片段
7.刘峰海口生活潦倒片段
8.刘峰何小萍车站分别独自乘车离开片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