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回顾:
上一章节,我们知道了思维过程地底层逻辑,共分为四个步骤:获取信息、加工处理、呈现结果、迁移运用。
今天的互联网如此发达,各类APP信息应接不暇,还需要专门学习和探讨获取信息吗?
很有必要。
正因为,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各类信息搅碎脑汁,无法顾及,如果不会正确的获取信心、利用好信息这个媒介,我们就会被深深“卷死”。
述获取信息常见的三种方式:
1、获取外界信息。碎片化信息无时不刻的充斥着我们的脑海。从早上睁开眼的那一刻起,各类信息扑面而来,如果我们不进行刻意的训练和学习,否则我们每天接收到的都是零散的信息,并无益处。
2、大脑提取。大脑其实就像一个硬盘,有自动存储和提取功能。
当你回到你原来工作的单位,过往并肩作战的往事历历在目;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有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天的工作历程。这些都是对大脑的提取。
3、大脑迸发出的灵感。灵感是偶然性的,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突然蹦出一个新信息,这就是灵感。
而灵感知识一瞬间,稍纵即逝。灵感来源于大脑的存储,存储功能好不好,不仅体现在记忆上,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
因此,如果要有效的存储关键信息,你必须记录住关键信息点,以被用时所需。
那么,如何对关键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录呢?
1)、事件类: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事件的逻辑线。
线是由点构成的,把每一个点抓住,就能构成较好的逻辑线。
事件的点包括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2)、素材类:记录感受深刻的完整句子、完整创意、故事等。
3)、灵感类:记录画面。
有时候,灵感就是一幅图画,我们需要强化对图片画面记录的构成,从画面推导出灵感结构。
综上所述,我们尽可能全面的记录关键信息,大脑中形成的关键信息点越多,你的排列组合的机会就越大,面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就越多,最终呈现的结果就越高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容易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信息。
比如,你准备买一个商品,看到说明书的材料构成时,它把有利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甚至刻意放大夸张,而把缺陷或者对产品不利的信息尽可能的掩盖,我们顺势就中了全套,掉入对方的答案陷阱。如果我们只是在别人的框架里思考,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就不会被别人用信息控制我们的感觉和认知。
在这里,我称之为信息陷阱。
有的人,认为自己很聪明,很睿智,但实际上,只要用一点“信息陷阱”手段便能控制他的感觉和认知。
因此,信息的获取很重要。对于信息的获取,不仅要被动接受,还要主动寻找,否则,会因信息不全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