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技巧》讲述了“剧作家是生成的,而不是学成的。”这本书中,作者每论述一个问题,都更注重从古今剧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各章多有对大量实践例证的剖析,籍以说明“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由那些具有高度独特天才的人所写的剧本的成功之处”。不过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很多具有实践价值的活的剧作技巧。诚然,天赋是很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学习更为重要。
该书的作者乔治•贝克于1866年生于美国于1936年逝世,他青年时期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留校任戏剧文学和戏剧史的教学王作。1925年贝克任耶鲁大学教授,并主持该校的“戏剧学院”。《戏剧技巧》一书,是根据他多年讲授戏剧技巧的讲稿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
《戏剧技巧》一书重点针对了“戏剧的本质”、“戏剧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戏剧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很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黑格尔的“矛盾冲突说”。在黑格尔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后,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以为找到了方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逐渐对这个观点产生了疑问,因为现实中确实有矛盾冲突不那么剧烈明显的戏(而且还是好戏)存在,所以威廉·阿契尔才又提出了“危机说”。所谓“危机说”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戏剧中的角色应该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危机,形势逼迫得人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拼搏奋斗,于是整个剧情就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效果。贝克的《戏剧技巧》也是从探讨这些问题出发,并试图另辟蹊径。他基本否定了阿契尔的学说,并把“动作”与“感情”作为戏剧的要素。他指出:“‘从感情到感情’是任何好的剧本的公式。套用几何学上的一个定理来说,剧本是‘从感情到感情最短的距离’。”
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体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因素的总和。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现。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所谓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那些由一种行动所激起的内心活;也就是一个人从萌生一种感觉到发生激烈的欲望和行动所经历的内心过程,以及由于自己的或别人的行动在心灵中所引起的影响,也就是说,意志力从心灵深处向外涌出和决定性的影响从外界向心灵内部涌入;也就是一个行为的形成及其对心灵的后果。行动和激烈的感情活动本身并不具有戏剧性。戏剧艺术的任务并非表现一种激情本身,而是表现一种导致行动的激情;戏剧艺术的任务并非表现一个事件本身,而是表现事件对人们心灵的影响。表达激烈的内心感情活动是抒情诗的事情,而描绘动人的事件则是叙事待的任务。一.把戏剧性与冲突联系在一起,认为戏剧性就在于紧张、深刻的盾冲突,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是这种观点的通俗的表述。二.戏剧性在于戏剧作品中人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较量,德国理论家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曾明确表述这种观点。三.从戏剧与小说、抒情诗的区别这一角度探究戏剧的特性,并以此为根据为戏剧性下定义。德国剧作家、理论家弗赖塔格据此将戏剧性视为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以及由于自己和别人的行动在心灵中引起的影响。由于戏剧性的含义难于把握,有人转向从戏剧演出的效果这一角度去解释它。比如,威廉·阿契尔认为:戏剧性在于能够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乔治·贝克在《戏剧技巧》则把它限定为:“ 通过想象人物的表演,能由其所表现的各种感情,使聚集在剧场里的一般观众感兴趣的东西,就是戏剧性的。”
贝克自己说,他写这本书是“试图有助于探讨青年剧作者在学习这门非常困难,但却很迷人的艺术的基本原则时所必然面临的种种问题。”因此,《戏剧技巧》一书并没有局限于对戏剧的本质进行一般性的讨论,而是以此为引线,进一步对戏剧创作中的各个环节逐一进行切实的研讨。他对戏剧创作的的各环节都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如在第七章中,他明确指出“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描写”,在讨论性格塑造的课题时,他强调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强调把握“行为动机”对性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在第八章,用大 量例证说明戏剧性对话与非戏剧性对话的界限,在第九章,他对剧作者发出有益的劝告:“写剧时有一个提纲,往往是十分便利的”,并对提纲的写法作了详细说明,等等。
写一个剧本差不多可以从任何一件事出发,艺术源自于细节,戏剧的精髓更是在于细节,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细细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好的创意自然能够展现出来。一部好的动画重中之重的便是其故事情节,画面再优质精良都无法弥补故事情节的缺失,剧本的成功与否大大的决定了动画的成败。《戏剧技巧》这本书就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该书的“序言”中就申明了:“本书力图向没有经验的剧作者指明有经验的剧作家是怎样解决与他本人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以使他们缩短一点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