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关系中的冲突都来自于沟通。很多时候的沟通不在一个频道,这是因为双方的需求不清晰,提需求本身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很困难的事情,有各自的私人逻辑。
1 期待我们提的需求被满足,而期待落空,需求没有被满足。需求没有被满足=自己不好,不值得被满足=我不值得被重视=我不重要。
2 提出提需求=我不行=我无能=我自己做不了的自责、羞耻,提需求=求别人的卑微感=低人一等。
3 提需求被拒绝的借口= 不理解对方=提需求本身是可耻。有时候被拒绝的借口是我已经为家庭付出这么多,我白天这么辛苦的工作,我已经在学习了,我那么忙。。。你还要怎么样啊。需求直接被否定,我们不应该有需求,我们不关心人不体贴人,不配提需求。
如果需求长时间没有被看见满足,这些逻辑就会内化到对方心里,如果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满足,他也会内化以上的私人逻辑到成年行为模式中。
1 我们不应该有需求,我们不配别人花时间资源精力满足,自我认同也会比较低,自我价值感很低
2 别人也不要跟我提需求,我都没提需求,你凭什么有需求,关系中的冲突对抗状态。那为什么有的人不提需求呢?因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让我们提需求。
在寻求帮助、获得需求满足上,我们的策略是否是建设性的就很重要了。
1需求本身就是有满足不满足两种情况,关于在于我们关注在哪种体验上。我们应该大胆提需求,不要选择性的关注不被满足的情况,毕竟还有50%的可能被满足。如果不提就永远不会被满足。如果关系中经常不被满足呢,这要看我们对关系的重视程度。
2 如果我们把满足需求只放在一个人身上,那不被满足后我们就会失望甚至有不被爱不被重视的体验。我们也要发展多种关系去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比如我有带孩子看世界的需求,总是希望孩子多经历多体验,而爸爸则认为不需要,总是想在休假时葛优躺。那我的这个需求就不会被爸爸满足,我可以去找朋友,可以自己带着去呀。当我把需求是否被满足只关注在爸爸身上,爸爸感到了压力,结果也不一定被满足,而我还有了不被爱的体验。当我们有别的关系,我就不会有强烈的愤怒生气之类的情绪。
3 需求没有好坏正确与否,只有满足未满足。每个人满足需求的资源能力有限,很有可能对方想满足,但能力有限。允许看见关系中另一方的需求,这种体验会感受到尊重理解与爱。至于满足与否,看自己资源能力,诚实的表达,做个内外一致的人。如果自己能力有限虚假满足的话,内心力量也不足,情绪也不会平稳,语言身体也会出卖我们的这种虚假。比如孩子想要买玩具的例子。"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我要买",如果我们是因为担心钱的问题不想满足孩子,就可以明确的跟孩子说 宝贝妈妈看到你特别想要这个玩具,你很喜欢他,但妈妈没有足够的钱买这个玩具。而不是用一些虚假的理由,比如买了玩具会宠坏孩子,孩子就会一直提买玩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