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在国外作战时有发生,但像他这般以一己之力推翻一个国家,打得整个异国人民臣服而成功扬我国威的事迹并不多见。
他的事迹不亚于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荡气回肠,更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一样的传奇赞颂,同样也如戚继光剿灭倭寇一般让人敬佩不已!
他是王玄策,曾以一己之力横扫印度!
被逼出来的最强大使
公元641年,唐朝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曲女城,举办了一场辩经大会。当时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部分,其中的中天竺很快强大起来,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摩揭陀帝国(即玄奘讲经的地方)。摩揭陀国王从玄奘口中得知,原来在自己旁边还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大唐帝国,得派人过去看看。
于是摩揭陀帝国向大唐派出了第一批使节。唐太宗高兴坏了,人家那么大老远来,还带了很多特产。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大手一挥,也回了许多礼物。随后派使节回访,正使叫李义表,副使叫王玄策。其中王玄策还是玄奘的老乡,洛阳人。
这次的出使相当成功,除了在各国进行友好访问,表达了:“欲使大唐皇帝与日月而长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的美好愿景。更让大唐的国威在天竺各国流传,各国纷纷派遣使臣与大唐建立外交关系。
到了公元647年,玄奘法师已经回到长安开始译经。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唐太宗再次派使节访问印度。这一次,王玄策成了正使,副使叫做蒋师仁,队伍共30人。他们首先到访吐蕃,拜见大唐女婿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刚刚和亲嫁到这里的文成公主,然后继续向南翻过喜马拉雅山,经过泥婆罗(尼泊尔)去印度。
本来第二次来,应该轻车熟路,岂料就在这一年,摩揭陀国王死了。他手下一个小国的国王阿罗那顺发动政变篡位。阿罗那顺一则害怕大唐使节将事情捅出去,二则觊觎大唐使者的财物,于是派了两千士兵伏击使团。王玄策只有三十个人,又是客场作战,根本没法打,就被抓起来了。
王玄策一看完了,使团全军覆没,连贡献礼物也被抢了,外交官混到这份上,也太惨了。这口气实在咽不下,趁着月黑风高,跟副使蒋师仁偷偷逃了出来。
一般当外交官被抓还能逃出来的都不一般,比如汉朝的张骞,回国以后绘制出西域地图,帮助汉武帝打通了河西走廊。王玄策更不一般,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他发誓要尽灭天竺,一雪前耻。
大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问题是,要灭人家,得有兵啊!手下30多号人,死的死,抓的抓,就剩俩人如何报仇?
于是王玄策带着蒋师仁策马北上,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来到吐蕃王国,找到当时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借兵。松赞干布很痛快,借给王玄策一千二百名精兵,另一个友好国家泥婆罗国(今尼泊尔一带)也派了七千骑兵。王玄策又传檄附近属国,总共弄来了一万多兵马。
“多国部队”集结完毕后,王玄策自任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浩浩荡荡杀向中天竺。
阿罗那顺连忙派“象军”迎战。“象军”是南亚地区的独特兵种,士兵坐在大象上指挥冲锋、射箭,后面跟着步兵冲锋,类似于今天的坦克。大象横冲直撞,敌人很难招架,看上去威力极大。
不过这种“装甲作战”也就欺负欺负周边没见过世面的小国家,王玄策虽然是个没打过仗的文官,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可是涵盖了非常深厚的战争艺术,哪会怕几头大象?
王玄策指挥部下使出“火牛阵”,几十头牛带着红光冲向“象军”。动物哪儿有不怕火的,数万“象军”自乱阵脚,士兵被大象踩死无数。
阿罗那顺大惊,只好守城不出。
王玄策指挥大军使出云梯、弩车,连续攻城,不仅让手下这帮“多国部队”的士兵长了见识,也让天竺的士兵们开了眼,他们哪儿见过如此高科技的武器。“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
阿罗那顺被灭后带着少量残兵逃到了东天竺,从东天竺国王尸鸠摩那里搬来救兵,企图反攻。王玄策大怒,挥师东进,一举全歼阿罗那顺残部,活捉阿罗那顺。
“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由于东天竺援助了阿罗那顺,王玄策准备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灭掉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送来牛马万头、金银财宝,向王玄策谢罪,王玄策这才罢休。
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王玄策这一场战争,在我们今天看来,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对比起汉代将军常惠用异国军队攻匈奴和霍去病带领汉家骑兵封狼居胥,王玄策的战争处境更加艰难。
常惠年轻时是跟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副使,被扣留十九年。回国后被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途中匈奴再次寻衅,常惠借乌孙等国二万兵力大破匈奴。常惠此次大胜,不仅有在匈奴居住十九年的阅历,更有诸多骑兵保护、兵力占优,才能一战功成。
而霍去病能深入匈奴腹地,打通河西走廊,也离不开汉武帝二十多年悉心经营的结果。
反观王玄策手上没有任何兵马,而且只是一名从五品的文官。他先前没有任何带兵作战的经验,首次作战便深入他国腹地,仅统领借来一万人的“多国部队”,就横扫印度半岛,在千里之外维护国家尊严,缔造“一人灭一国”的传奇经历,真当得起“国士无双”的美誉。
应了汉朝大将陈汤那句话:示明万里之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至于为什么王玄策的经历不见于正史,被世人遗忘?一则,他的官位太低,根据规定从五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资格立传;二则,当时是贞观盛世,万国来朝,强大的唐朝对于印度这些小国也不太上心。
如果不是在《唐会要》、《通典》言之凿凿,很难让人相信这位外交官创造的这个战争史上的奇迹,也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
中国从唐朝以来对外国的策略思路基本就是以合作为主,强而不凌,威而不霸,一直是我们的大国风范。但如果是涉及别人侵犯我们的领土,伤害我们的国民安全,问题性质便不一样了。
面对一个曾以一人灭一国的强大国家,众挑衅者们难道不需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