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吟唱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儿子在背这首诗的时候,最后一句两次背成“入林万竿斜”。

我纠正他,不是“林”,而是“竹”。

他不服气,问为什么只能是“入竹万竿斜” ?

我说,因为有“竿”啊,一般情况下“竿”是来形容竹子的。

我知道,竹字头。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你找找?

是斜字。风吹竹子,竹子会倾斜,但是树林不会。不然风得多大呀。

之后,他再背,一次也没有错过。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之一,字用得特别精当、准确。和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当然没有必要谈语言的锤炼问题。让他感受一下不同文字传达的不同内容,倒是很必要的。

关于这首诗,他还学到了两点。

首先是首联两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我问他第一句写秋天,第二句写春天,为什么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成“能开二月花,解落三秋叶”?并建议他把两种方式都读一读。

他说,因为这样读着顺。

怎么个顺法呢?因为花和斜,这两个字最后的韵母是一样的,这就是诗歌中的押韵啊。

当然这里涉及到斜字的读音问题。关于古诗的读音问题,近来争议还是蛮大的。以叶嘉莹先生为代表的很多人,倡导古诗读古音。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现代人读古音不太现实,不利于文化普及。

两种声音争论不下,时而东风压倒西风,时而西风压倒东风。教材上也是今天一种读音,明天再换一种呢。

我奉行中庸之道。古音很好听啊,诗歌本来也是声音的艺术,讲究平仄、押韵、对仗、节奏,古音能更好地展现诗歌的音韵美。

然而,不是谁都能听懂古音啊。

简单举个例子,听写shè gōng hào lóng,没几个人知道。读成yè gōng hào lóng,有几个人不知道叶公好龙呢?

所以,我就看自己想让孩子关注什么。今天想强调押韵了,“入竹万竿斜”的斜就要读xié,而不读xiá。明天孩子认字认成了xié也绝不算错。

这首诗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诗人用简短的四个句子,描写了一个抽象的概念——风。

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味道,描绘它有多难呢?

我想到了小时候听来的一个故事,至今印象很深。于是讲给儿子听。

有一个徒弟,在画家师傅那里学了一年,觉得自己已经学成了,可以出师了。

师傅说,你还需要再学习几年。

徒弟不服气。于是师徒约定比试一场,如果徒弟赢了,师傅放徒弟走;反之,徒弟需要接下来潜心学习。师傅还提了一个要求,画好的画,要用毛巾盖上,在大家面前再揭开。

徒弟欣然同意,开始拿出看家本领画画。

比赛那天到了,照例是一堆看热闹的人。

徒弟在众人面前揭开了毛巾,是一副栩栩如生的牡丹。妙的是,揭开没多久,竟然有蝴蝶停在上面。显然这幅画作很成功。

众人都惊呆了。

轮到师傅了,师傅迟迟不揭下毛巾。

众人一再催促。徒弟急不可耐,上前打算揭开毛巾。

手碰到毛巾后,徒弟呆住了。

半晌,重新拜师,心服口服表示要继续学艺。

因为毛巾是师傅画上去的。

讲完这个故事,儿子意犹未尽,要求再讲几个类似的。

类似的故事没有讲,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怎样说明一个人长得很美。

儿子想了想:很多人都很喜欢她。

孺子可教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