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史,为湘军名将罗泽南所折服。
现在电视里的各种综艺节目,除了才艺比拼,就是比惨。但要说惨,谁还比得上罗泽南早年的悲惨呢。
罗泽南家境极穷,“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本来出身就不好,却又“屋漏偏逢连阴雨”,年少时他妈妈和三个哥哥就贫病交加而死。他19岁开始教书挣钱养家,没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竭力供他读书的爷爷和嫂子又相继病死了。29岁时,他去县城考秀才,等他再回到家,因为赶上大旱,家里早已断顿,没有颗粒粮食,三个儿子又都饿死了。
科举考试也不顺,一连考了七次,到了而立之年,才考了一个秀才。四十多岁了,还是以授塾教书为继,日子过的有上顿没下顿的。
就是这样一个多灾多难、又穷又苦的私塾老秀才,内心极为强大,他从不以穷困为忧,一心钻研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志。“有心人,天不负”,其学术修养声名远播,不少人都慕名前来拜师求教。
及至太平军席卷到湖南,他立即着手带领弟子们办团练,保桑梓。虽然从未摸过兵器,但他带兵几年,前后打了200多仗,几无败绩,堪称奇迹。
有人向他求教制胜之道,他却说:“无他,熟读《大学》‘知止有人问他制胜之道,他说:“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
“没有啥,就是把《大学》读好了就行。”
他更是强调,“立一身之主宰,而提万事之纲者,其维心乎?心也者,理之舆也。事物未至,理具于心;事物既至,心即运此理以应之。”
所以,罗泽南带兵打仗,首先是特别勇敢。因为他学养深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每战必先,忠勇冠时。”作战时的“跟我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出来的兵也是不怕死的兵、敢打硬仗的兵。
其次,是经世致用,他特别钻研地图,对打仗时的地形地势地貌都要深入分析研究,不打无准备之仗。
再次,是“安而后能虑”,他遇事不急,头脑极为冷静。分析战况,把握大局,掌握战场上的瞬息万变,都十分精准。
四是,他把带兵育人,合而为一。白天打仗,晚上培训。“所部壮丁,习刀矛火器之暇,以《孝经》《四书》转相传诵,每营门夜扃,书声琅琅出壕外,不知者疑为村塾也。”一举把部队办成了大熔炉、大学校。
如此修为,怎能不带出人才、赢得胜利呢?罗泽南,才是真正的学术修养到家。
令人佩服!
(关巍 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