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0)班主
看完三国演义的前六十回,一直对周瑜这个人有很大的兴趣,又翻阅了一下真实的史料,发现周瑜是一个高风亮节,性度恢廓的人,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小肚鸡肠。由于受中国正统思想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明显倾向于蜀汉,而后来的两晋继承了曹魏,在历史上也算正统,因而便不可避免的通过对东吴以及周瑜过多的负面刻画以此来衬托蜀汉和诸葛亮的正面形象,并且将周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在历史上的很多贡献都被移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这使得周瑜在小说中的活动不是非常丰富。纵观整部小说,周瑜的人生基本上被作者无情地划分为了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而这两部分的分界线很明显是诸葛亮的出山: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周瑜可谓在东吴叱咤风云,有充分的权威性,他的各种战略也是十分优秀而且有远见。历数他在这一阶段作出的贡献,有初出之时设计活捉太史慈等等许许多多的战斗成果。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明明是周瑜领导的,最后忘了衬托诸葛亮,作者无情的把功劳全部记在诸葛亮身上,把周瑜扁成一个只会添乱的小人。试想一下一个被曹操从被一直追到南,退无可退的刘备集团,孙吴怎么可能让他来指挥自己的部队。
我们来看看周瑜同时代的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先是他的朋友,孙策: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谐也。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再是他的敌人,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讲,由于历史上的周瑜的性格并非小说中的那样狭隘,因而对他,更多的是对英年早逝、大业未成的遗憾与惋惜,并带有一些对英雄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