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Angela 来源:公众号洞见
一.标题:
题目的技巧:名人吸睛,悬疑反差,读者针对为人父母的宝妈宝爸。题目主体描述了作者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不符合常理,很容易激起宝爸宝妈的阅读兴趣。
二.文章分析: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我们一一来拆解。
01.
文章的开头就用董卿出席活动的一段视频引入:
这几天,董卿出席活动的一则视频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董卿说起小时候父亲对自己太严苛了。
(此处插入视频,方便读者观看。)
接下来,把视频中董卿的主要言论用对话的方式写出来,方便不愿点开视频的读者阅读。
接下来,作者又举出董卿早现在另外一个节目谈到原生家庭的言论。
这里还是使用了直接用对话的方式写,好像董卿在你对面和你倾诉,很具有冲击感。
案例铺垫充分,在小节的最后,作者进行了分析总结:
打压式教育,看似是“为你好”,其实是在毁掉孩子的自尊,让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恐惧中。
小结:第一小节,作者使用了董卿的两次对于儿时经历的回忆,得出结论:打压式教育,看似是“为你好”,其实是毁掉孩子的自尊,让他一辈子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开头分析:
名人热议的视频引入,同时对视频内容做简单介绍,使得观众好奇视频内容,也引起更多关于孩子教育学习的兴趣:董卿具体说了什么?她这样风光无限的人,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是父亲的严苛要求成就了她吗?
02.
第二部分使用了柳传志女儿柳青的案例。
也是在这几天,大佬柳传志谈及自己的女儿柳青时,笑称:
她本来也没多大能耐。
并配上了网络截图,说明素材来源,有兴趣的读者会找去看完整视频。
柳传志评价女儿没大能耐,那实际上女儿柳青真的没能耐吗?接下来,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出了柳青闪瞎眼的履历。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了人前风光的柳青,背后却是伤痕累累。
贴上柳青的朋友圈截图显示,这些年,柳青过得并不轻松。当事人的讲述远比作者转述让人信服和震撼。
在柳青的案例后,作者进行了一个小总结:从小在父母高压下长大的孩子,活得最累,往往会更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完美,强大只是表面。
然后,再拉回同样优秀的董卿讲述自己的缺乏安全感。
两个名人的案例后,本部分作者金句总结结尾:看似光鲜的体的背后,内心始终住着那个在父母面前战战兢兢的小孩。
03.
这一部分作者使用了同样是名人的宋丹丹苛责儿子的案例。
在《向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苛责儿子巴图的画面让很多人吐槽。
简单的描述了两处宋丹丹苛责巴图的情节经过,并配上了动图,让大家对情节有具体了解。
这里引出了题目中的差评师一词,非常恰当。
结尾总结:“打压式教育”轻则,容易让孩子否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点。重则,甚至会改变孩子一生的成长轨迹,在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04.
三个名人的案例之后,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看守所里的少年犯的案例。
案例: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采访过看守所里的少年罪犯。这些犯了抢劫,杀人等重罪的少年们,刚满16岁,回忆起伤害自己最深的话语,都是身边的亲人说的:看守所里少年们,回忆起伤害自己最深的话语,都是身边的亲人说的。
配图:动图显示那些刻在少年们心里的语言暴力。
然后具体的提出来两个孩子的情况简单说明,父母的打骂的经历给他们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从少年犯的案例得出结论:毁掉一个孩子,只要拼命打压他,骂他没用就行了。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天。父母的嫌弃和语言暴力,会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最后,作者进行了全文的总结, 在父母差评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很可能具有“习得性无助”。为人父母,我们最不应该的,就是做孩子的差评师。
金句: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接纳孩子,好好说话,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三.结构:
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属于故事1观点1故事2观点2故事3观点3故事4观点4总结生华。
四.感悟:
育儿的文章,一直是热点文章。我们常常感叹,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所以我们一直都在追看关于育儿的书和文章。
文章的观点很明确,父母常常不经意间成为了那个伤害孩子最深的人。观点触目惊心却又是事实。作者从多位名人的言论入手,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你看,身为抗压能力出众的名人们,幼时父母的严苛,都带给他一辈子的自卑,何况我们普通人?
文章中,案例具有说服力,作者的论述有理有据。同时,文章也很有阅读性,视频,图片,朋友圈截图,以及视频对话的文字展现,搭配合理,使读者读起来不费力气,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常会以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说实话,我也在不知不觉中犯着文章中的错误,这篇文章给我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文章主题明确,发人深思,阅读感也很好,推荐有孩子的父母都看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