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张晓珺老师骨干教师培训的通知,我兴奋不已。马上到义马市教体局师训科核实,培训的文件7月初就下到学校,教务处没仔细看,也就没通知。还好,还有3天才开始培训。我认真看了文件,当看到“河师大,7月22日到7月24日,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我的心情就平静不下来了。想想97年从河师大毕业到现在已21年了。是啊,21年了!除了和辅导员通过几封信外,就再也没有和母校发生过联系,更别说重回母校了。现在,几天后,就要重回母校了。我的心情不可能平静。
7月22日到7月24日,短暂而紧张的学习,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师大的风采。教授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先进的理念,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无不让人心潮澎湃,高山仰止。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崔振成主讲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意识研究》的报告。崔老师从3个问题入手,由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与内涵到教师教学意识的涵义与结构,再到建构教学意识的实践策略,最后对与会老师提出殷切希望。整堂课深入浅出,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最后强调,这堂课什么都忘了,只要记住思维导向、问题引领这一核心问题即可。崔老师的课真可谓有深度,有思辨,有温度。令人折服,终身受益。
北京陈经纶中学的特级教师冯淑娟老师主讲了《走好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之路》。冯老师没有急于开讲,而是先让几位老师给他出题,她现场作文。几分钟后,一篇优秀作文就呈现于大家的面前。我有的只有惊讶、折服。接下来,冯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给大家讲了她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这些年来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经验。可谓毫无保留,和盘托出。从她的经历中我读出了爱。对作文教学的爱和对学生的爱。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赵荣栓讲授的是华夏文化与师德建设。赵老师不紧不慢从李登辉的两国论开始娓娓道来,生动传神、风趣幽默地讲述了华夏文明没有中断的的原因。他满头白发,身体瘦削,站在讲坛上足足给我们讲了三个小时,着实令人感动。这不正生动地诠释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吗?
李永波教授用参与式教学主讲了《参与式教学》。整场讲座,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大家全身心的投入,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参与式教学。
耿红卫教授主讲《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耿老师也是从问题开始讲起。他从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贴切、关注教学细节、完善教学评价,五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贵得法。适于学生,乐于被学生接授,利于学生成长的,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听了耿老师的讲座,我一直在反思:我的教学有多少是有效教学?
这些讲座,无不是从问题开始,或深刻,或幽默,或睿智,或思辨,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做一个生长型老师。
生长就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清澈豁达的过程。记得97年毕业走上教学岗位时,凭着年轻人的那一股子冲劲,不长时间就已在教学上站稳脚跟,成绩就已位列同年级前列。但课总是不能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我第一次陷入迷茫之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时,我想到了求助辅导员张政君老师。我就给张老师写信,讲述我的困惑。张老师引导我认识了魏书生、于漪、宁红斌、钱梦龙等语文特级教师,我就想方设法找他们的书来学习。这是我的教学突飞猛进,在义马市、三门峡市获得了优质课一等奖。2004年获得三门峡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的称号。
从这以后,我把重点放到了班级和年级管理上,我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教学停滞期。自己总是那忙来麻痹自己。拒绝生长。因此,我越教越迷茫,尤其是2011年新课标实行以来。我就再一次拿起了书本,学课标,学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实践自己,生长自己,重新出发。2015年,我从学校、义马市、三门峡市、河南省,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河南省第九届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一等奖。
我一路走来的经历和三天的学习告诉我:师生”共成长“已经具备前所未有的条件与基础,老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学习方式,发现问题,探寻解决办法的思维开拓者和引导者,因为知识获取和知识更新已经按秒计,也因为学校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学问来源,更因为,老师不学,何以示范、解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我来说,这个源头既是河师大,也是学习。我将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将读书,学习进行到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