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着的教育》一书读后感
《倾听着的教育》是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所著的一本教育学专辑,核心词是:没有倾听,就没有教育。家长或教师是否有倾听的敏感、意识,具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起始所在和关键所在。
李政涛,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宗旨:教育从倾听开始。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时候,师生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会随时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该负主要责任。
倾听首先要从父母开始,日常生活中,咱们家长太想说了,说的太多了,不断的要求与唠叨,偶尔的回应,更多的是反驳,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有的孩子老师反馈,孩子不会听讲,大多数就是在原生态家庭里,与父母的沟通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以至于老师,对孩子的表面判断是不会听讲,爱做小动作上课,干扰他人,其实欠缺的是倾听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论呢?看一下李政涛教授的观点:
1、因为教育者的认真倾听,意味着,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平等。教育不是灌输和告知,应该是点燃和激励,倾听,就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表明了是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世界《儿童权利公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这样,对激发个体的潜能非常具有积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因为教育者的认真倾听,意味着对受教育者的鉴赏和学习。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欣赏的态度,欣赏每一个被倾听者声音的独特性。这显露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是教师向学生的学习,是成人向儿童的学习,因为,在儿童那里,保留着人的许多可贵品质,保留着人类智慧的原初状态,它们往往被成年人遗弃了,所以在倾听中,向学生学习、向孩子学习,是教师和家长投入倾听时必要的态度,这一学习将会使教师充实自身,终身发展。
3、因为教育者的认真倾听,意味着对教育过程的的参与和体验。教师、家长应在参与中倾听,不仅是对受教育者被动的听,而是主动的听,意味着倾听者,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行动者,他倾听的目的是参与学生的成长,但不是主宰受教育者的声音,不是从外部实施,控制和干预,更不是对受教育者发展的替代,而是一种引导和促动,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从已有的单调、混乱、僵化的声音,变为复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声音,这种参与因此具有了创造性。因为真正的倾听者,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的迎接那稚嫩的生命之音。
除此外,还有专注和警觉,执着和冷静。
倾听是一种多感官交织融通的行为,他不只是“听”,更包括了“看”,涉及到了“想”和“思”,尤其是后者,它表明倾听拥有思维的内涵,具有“思维的含量”,认真倾听的过程,也是思维运作的过程,更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有研究表明,婚姻的解体,60%以上与不认真倾听有关,关系僵化、家庭矛盾不断,父子母女关系紧张,要么是不听,要么是不好好听。李教授对好的倾听给出了如下的特点:
一是需要专注,表明认真的态度,不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二是需要理解,明了他人说话的内涵和主旨,避免误听和错听;
三是需要比较,在时间上前后比较,在空间上换位思考,不要更多的解释、反驳;
四是需要动笔,记录下对方关键的、主要的问题,以及自己给对方反馈的主要观点及逻辑关系,防止暂时性遗忘。
倾听如此重要,怎样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呢?从教师的角度,李政涛教授给出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七个具体方法:
1、 不要干扰学生的倾听;
2、 激发学生倾听兴趣的六大法宝;
3、 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4、 让倾听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
5、 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
6、 在审辩式倾听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7、 以教育戏剧的方式培养倾听能力;
由于篇幅所限,详情请认真阅读《倾听者的教育》
李政涛:倾听,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谁不在倾听和被倾听,谁不对此有所回应,谁就不在“生活”,甚至,谁就没有真实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