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叮咚”来了一条微信,远在异国带着妈妈自由行的小伙伴开启了吐槽模式,吐槽这场和妈妈的旅行:
带她去“考察物价”,她觉得人家这衣服质量不行——这就不是购物的地方,要购物你去日本、韩国啊!
带她走着去吃饭,她嫌远,要坐公交车去——你以为公交车是你家开的,能直接停在餐厅门口啊!
嫌我带的路远,我说行啊,那你带,结果她直接带我走错了方向,现在我俩走散了!
……
这已经是第N次她跟我吐槽她的爸爸妈妈了,我早就习以为常了,除了听着,安慰她赶紧找到妈妈,我好像也别无他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跟我说过:在我们单位,那些叔叔阿姨都可喜欢我了,有时候还会给我带水果吃。
今天会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发现,好像周围很多小伙伴都有这个问题:只能和“别人家的”父母相处好,和自己家的那老俩口……永远只能保持距离。有些小伙伴甚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看过心理方面的书,然并卵。
可能还是因为我们太年轻吧。
是一个“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朋友让我理解了父母——她聊起自己家小朋友的事情发愁道: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是啊,谁不是第一次做父母,谁不是第一次做儿女,原谅我们都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试探着往前走。
小伙伴们都会说,等我有孩子后,我绝不会这样这样这样——我相信,到时候你和你的孩子也一定会有距离,纵然你自认是个开明的父母,你家孩子也一定会嫌弃你——就像今天你嫌弃你的父母一样。
你知道父母会比你先老,你也知道他们可能没有条件接受和你一样的教育,但是你依然处理不好你们的关系。
可是你们仍然爱对方,而且,他们更爱你。
他们会记得给你买你最爱吃的零食、你嫌弃但是会很保暖的外套,你却不记得给他们买他们爱吃的水果,带他们去看他们舍不得花钱看的电影。
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