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国刚:你家有巨婴吗?巨婴是怎样养成的
都说这个社会巨婴多。走的路多了,见到的人多了,难免就会遇上。所谓巨婴,生理年龄已经成年,心理年龄却还停留在婴儿状况。他们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自我就是个性”,需要照顾,“呆萌不懂事”等等。
心理学家武志红甚至认为90%的中国成年人都是巨婴。如此高的比例,令人惊讶。我觉得他说得有些夸张,估计有一些只是带有那么一点点巨婴心理而已。一般来说,我们不会把大多数人都看成是巨婴,而是那些具有典型巨婴特征的人才会称其为巨婴。
那么,巨婴是怎样养成的?这与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都有关。
(摄影:厉国刚)
从社会因素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许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每个人都需要非常勤劳,才能养活自己。现在,许多人从小到大都处于物质非常丰富的消费社会,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各种买买买,掏钱就几乎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躺在金钱和物质的怀里,不成巨婴也难。
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科技越来越发达,许多家务可以由各种家电,以及智能机器人代劳,另一方面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保姆、快递、钟点工等承担了很多工作。因此,许多人有各种条件和理由可以变懒了。
在实施了很长时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许多人围着TA转,TA能不晕吗?自我中心与其说自己的原因,不如说都是被逼的。
(摄影:厉国刚)
从家庭因素来说,巨婴是被各种各样的“溺爱”宠出来的。从小到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你要是不吃,一个个都会来求着你吃,以及各种许诺。你要是想买什么,一个个都争宠一般抢着买给你。你要是拿起工具想要做点家务,立马手中的工具会被夺走,不让你做……久而久之,你就成了巨婴。
如今社会,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男孩还是女孩,大家都在富养。结果往往会让孩子觉得一切来得都很容易,不懂珍惜,不知感恩。并且,缺乏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经受困难和挫折的韧性。
巨婴的养成离不开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家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牢牢地掌控在父母手里,没经过父母的同意,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并且由于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好了的,不会有自己做主的时候。妈宝显然是巨婴,他是由一位非常强势的妈妈养成的。家长的控制欲建起了一座温室,巨婴就是生活在温室中的花朵。TA不会知道外面有大风大浪,高山险峻,大川河流,甚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一副很乖很听话的样子。
即便没有那么强的控制欲,在家长和长辈眼里,做个乖宝宝才是好的。如果不听话,就会挨骂挨打。觉得孩子就是需要被管束的,不会有对TA的尊重。很乖的孩子问题多,心理不健康,其中之一就是往往会有巨婴心理。
因此,巨婴是在溺爱和控制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关系下养成的。
(摄影:厉国刚)
那应该怎么办,才能不把孩子养成巨婴?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一是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总是把孩子牢牢地拽在自己的手里才放心,该放手时还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承担后果,独立自主地去面对一些事情,培养其责任感,这样TA才会渐渐长大。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都需要经常让孩子做些家务活,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养育孩子,需要父母双方参与,不能某一方长期缺位,不然孩子的问题就比较多。同时,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并适当地开展一些挫折教育,苦难教育。关键是要尊重TA的选择,平等对待TA,给孩子一个形成独立人格的心灵成长空间。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减少巨婴心理,不过,在当前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巨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的。
(作者:厉国刚,“微观大道”公众号原创作品117号)
欢迎订阅我的公众号:微观大道。更多内容,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