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2019
关键词:玫瑰
之前看过本关于符号学的书,里面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大概就是说把文字作为符号来看待的话,重复也是一种方式去让它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的,这句话不同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感受,当你念到第三个玫瑰的时候,脑海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会觉得有一点有趣,而且你的思维也可能延伸到了别处~比如,我第一次想玫瑰这个词的时候,想到的是情人节卖花的小姑娘“哥哥,送朵花给姐姐吧”;第二次就是网友称白宇的胡子是“玫瑰花的刺”;第三次就是这个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人的大脑也是搜索引擎,不过奇妙的是会因时而异,每次搜索出来的都不一样……小红同学可以用你的专业知识给我讲讲搜索引擎是怎么工作的吗?
来自豆瓣: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豪斯医生曾拿这句话开过玩笑。《玫瑰的名字》发表于1980年,迅即风靡世界,迄今翻译成35种文字,销售了1600万册。“普通读者”喜爱它,因为它是“最高级的惊险小说”、“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小说”、“伏尔泰式的哲学小说”;“经验读者”喜爱它,因为它是学者为学者准备的文本盛宴,小说中不仅有政治学、神学、诗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符号学,更是把20世纪学术界的时髦“话语”一网打尽:“形而上学”、“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笑”、“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结构与解构”、“所指与能指”、“反讽和戏仿”、“隐喻和象征”、“误读和诠释”、“福柯和德里达”…… 面对如此一道“欣悦文本”的精神大餐,研究者的兴奋自不待言,很快,种种论文和专著源源而出,“艾柯研究”成为一门显学。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迄今发表的相关论文多达700余篇,仅在英语世界,就有《打开〈玫瑰的名字〉的钥匙》(1987)、《为玫瑰命名:艾柯和〈玫瑰的名字〉》
艾柯的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及围绕《玫瑰的名字》而展开的大规模诠释活动、理论辩难是20世纪最后的一场诠释学大实验,其价值已经超越了对作品本身的解读,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