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偶然间点开了《明日之子》,去年暑假的时候,正是第一季热播的时候,夏日散去,最后留下的是那个唱着《消愁》的毛不易,走过大街小巷,这个学护理专业的男孩子火成了巨星。
不得不让人感叹,生活总是充满可能性。
去年并没有对这个节目有过多的停留,只是热度席卷了我的朋友圈,于是今年也有刻意去关注。
只看过选手蔡维泽的一场表演,就被深深打动,那首《视线所及只剩生活》,让人愿意反复去听。正如吴青峰所说的那样,看到歌词,就会让人不禁诵读好多遍,8行歌词,不到百字,却能很清楚的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或者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的状态,共情程度高,所以才会让人有所触动。
我们或是忐忑或是不屑缘分的遗失
但 满是蜿蜒后不见得笔直
我们或是后悔或是放任自己的固执
但 满是伤痕后不见得踏实
谁能坦然挥别过往的愚蠢
在 只剩明天之前
谁不借口时间 挥霍和颓废
在只剩昨日之前
02
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有着自己的辛苦,歌词道出的是不安、焦虑、幽怨的状态,但听者企图从里面寻求到的是明天会更好的希望。
最后发现原来大家都在遇见困难,每个人都在一种看不见真实的现实中度过着。
关于这首歌,蔡维泽收到了许许多多的私信,听过的人都在向他诉说着感情、工作、学业各个方面的困惑。
关于那些做了选择却无法保证自己不后悔的状态,歌者无法说出“明天会更好”的话,因为明天真的有可能会更糟。
“满是蜿蜒后不见得笔直”,这是蔡维泽经历后的体悟,大多数人何尝不是一样,这与努力后依旧失败是一样的道理。但我们还是会在没见到笔直之前,不断越过蜿蜒的道路。
我突然开始思考起当下这个时代,作为很小很小的一个存在,我站在某一个角落里,窥视着。只是这变化多端的中国,让人难以作出笃定的判断,虽然好与坏这件事本来就没有很绝对的标准。
和蒋方舟说的一样,我并没有年轻得足以相信它,也没有年老得有资格为它辩护。但作为最接近这个时代的群体,最好与最坏似乎是并存的,不管怎样,好一定是多于坏的,时代前进的大方向,在几千年的翻涌里,总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03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句话,说极速出现的东西大多是灾难,比如地震、台风、泥石流。但是在当今,由于互联网狂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一切新型事物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出现,然后在生长的过程中,大多消失得也较快。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时代的消费品,虽然有时候“光环”转瞬即逝,但是依旧有无数人拼尽全力寻找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
正如之前一夜爆红的抖音女神温婉,在微博热搜上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没有人会再刻意提起那个00后。毕竟又有无数个温婉接踵而至。
快餐式的娱乐消费,任何东西都容易像劣质的口香糖一样,咀嚼后,厌倦感和无味感便席卷而来,落得个垃圾桶的命运。
时代的发展也让可能性愈演愈烈,正如蔡维泽所说,我依旧感谢《明日之子》这样的选秀节目,让我们地下乐团有走向地上的可能,能让主流观众听到我们的音乐。
04
和蔡维泽这样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太多了,他们同样拥有才华,有情怀,在没走上真正的舞台之前,只是默默在某一个角落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虽然小众,但同样渴望被人聆听。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快乐男声,在那个被主流观众审视的舞台上,一位选手翻唱的《董小姐》让大众把视线移到了原唱宋冬野的身上, 从此民谣之路慢慢开启,紧接着马頔的《南山南》也火遍了每一个年轻人的心。
那时我15岁,今年我20岁,民谣依旧最令人动情。
周云蓬对民谣的兴起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民谣是一种艺术群体的爆发,就像历史运动上的那些文艺运动一样。但可能更多是由于网络的自由传播。还有普通民众不再完全依赖体制内的喉舌的宣传。以及民间社会的渐渐复苏,再就是流行音乐急功近利的衰落给了民谣生存的夹缝。
05
我一直是一个聆听者,是音乐虔诚的信徒,大多时候对歌曲的喜好选择,都是跟着内心深处的感觉走。
有些歌曲我喜欢,并不是认为它编曲有多厉害、歌唱技巧有多娴熟,喜欢这件事情是没法衡量的。有些歌曲我不喜欢,听到一半就听不下去了,也并不能说这歌曲太烂了,不喜欢就是因为没触到内心的点,而且只会是个体情况。
音乐一直以来和文字都具有治愈的功能,它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自由,让辛苦活着的人找到慰藉,总觉得这两件事情都不会损耗自己的性情,反而让人更温和柔软。
执着追逐的东西不会被所有人理解,这是常事,哪怕从人群中找到那么一个人,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