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我所在的学校邀请某大学教授讲中国传统文化,当时我还在带新生,收到钱老师发来的短信,一股脑儿就往礼堂跑。
传统文化是个较宽泛的概念,裹脚是传统,忠孝是传统,修齐治平也是传统,这就需要一番去糟存精的功夫。这位教授围绕诸子百家经典语句铺开,提到《周易》时,可能为了突出《周易》的功用,他说《周易》这部书被人大大地误解了,它不是一部占卜之书。
《周易》如何不是一部卜筮之书?有赖于此,它才能从秦人“焚书”的灰烬中幸存下来。
只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卜筮之书。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那么,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提法,它是如何囊括兵法,体现军事谋略与军事思想的呢?
二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我们今天说兵以诈立,但在更早的春秋时代,战争尤有规则可讲,“不鼓不成列”“不杀二毛”“兵不伐丧”。春秋晚期,战争开始脱离其道义性质,《孙子兵法》明言,“兵者,诡道也”,真正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古代权谋文化因此发达。
《三十六计》是对华夏五千年权谋文化比较全面的总结,它成书于清朝,作者已不可考,可以确定他是一位精通《周易》的学者。幸运的是,在前人对权谋演绎的基础上,他有足够的材料依据“三十六计走为上”编完整部书籍。
在内容上,仅仅“36计”是不能囊括所有军事谋略与军事思想的。在深度上,《三十六计》中谈起阴谋诈术也更加赤裸与邪恶。由此,我的态度是,没有菩萨心肠不建议读,也决不能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我曾在更早一点的《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读兵书》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否则,请就此停止阅读。
三
36计中,每计由计名、内容和按语组成。先看第一计《瞒天过海》。
内容: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
内容第一句“备周则意怠”,“备”指预备、准备、战备;“怠”指的是懈怠、松懈、疲沓。第一句意思是如果准备过于周全,思想上就会松懈。
内容第二句“常见则不疑”,“常”是惯常,经常;“疑”是疑惑,怀疑。此句的意思是看到了惯常的现象就不再疑惑了。
内容第三句“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阴阳是《周易》中的基本概念,俗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的两仪就是指阴阳,意思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如虚实、黑白、善恶等。“四象”就是“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其中,“太阴”和“太阳”也叫“老阴”“老阳”。
阴阳之间是可以从量变到质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太阴变少阳,少阳变太阳,太阳变少阴,少阴变太阴,极大地反映了华夏先民朴素的唯物观。此处,“太阳”指的是完全公开的军事内容,“太阴”指的是完全隐秘的(军事秘密),整句指军事机密就隐藏在公开的内容里。
四
“瞒天过海”最早出自薛仁贵与唐太宗的典故,字面意义上看,“瞒天过海”的意思是瞒着天子过海,但如果我们仅用瞒什么天过什么海去理解此计,那就太浅显,也谬以千里了。
《瞒天过海》的按语中说: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
《三十六计》的作者想表达什么?实施军事计谋的时机与场合。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不疑”的对象是谁?显然是“瞒天过海”中的“天”,也就是军事假想敌或作战对象。“备周”“常见”都是有意迷惑敌人的方法手段,让他看见,让他知道(作战要素),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他“意怠”要他“不疑”,这个是实施军事计谋的条件与前提。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假想敌或作战对象自以为一切在他掌控之下后,我方突然完成一个从完全公开到极端秘密的转化,把作战要素,诸如指挥官、兵力配置、武器性能、作战时间、作战样式、作战企图等重新布局,出敌不意,奇兵突袭。
因此,在军事意义上,《三十六计》的作者想要在此计中表达的,一是达成首长决心与作战意图的一种方法手段,二是实施军事计谋的时机与场合,三是军事公开与军事秘密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