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厉害的人,想法总是很特别,比如死亡。
乔布斯就赞美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庄子死妻却是“鼓盆而歌”,气得好友,骂他“没良心”。
冯仑在新书中也感慨,人生需要一堂死亡课。
为啥牛X的人都这么“喜欢”死亡?
冯仑能如此感慨,也只因他曾经历过两次深刻的“死亡”体验。
一次是自己被诊断得了“癌症”,一次是深夜陪朋友进坟地。
01因祸得福
1993年,34岁的冯仑因为腿上长了个大瘤子,特别疼,他抽空去了趟医院;医生摸了摸,商量了一番,诊断结果为癌症,需要马上住院。第一步治疗,要先“锯腿”。
离开医院后,他没直接回家,而是让司机在北京大街上转圈圈,直到天黑。
他曾回忆,“那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了……看得很重的事情,一下都变得很轻。”他脸朝向窗外,由于腿很疼,他把腿翘起来放在了前排座椅上,就那么半躺着,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那么陌生而珍贵,“生命的存在突然变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他想在死之前必须有个妥当安排。这一下,他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以前的人生排序都完全是错误的。
……
接下来神奇的是,他在手术前因为腿部有炎症需要先消炎,结果却慢慢消肿,才发现是个误诊。
而那三个月的死亡思考,却因祸得福,让他大彻大悟。
后来,冯仑当然没有死去,而且好好地活得更美了。他从一名普通的第一届知青大学生,到福布斯榜单上的富豪,再到社科院博士,还做过国家干部,后来被称为学者、企业思想家。
其实,或许没有天生的厉害人物,只是因一件事,让他们感触到了独特思想,才蜕变了常人思维,变得异常卓越了。
怪不得,心理学家说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02人生需要一堂死亡课
冯仑把这些思想感悟写在了《吃醋的人生》一书中,他还举了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他有个朋友,10岁时就死去了父母。
一天夜里,他让冯仑陪他一起去看父母。那天下着冰冷的细雨,俩人开车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黑漆漆的坟地。
他朋友掏出了酒、小扫帚、手电……显然是有备而来。
“就在他父母墓前,他让我别吱声,让他自己在这儿待会儿。”于是冯仑轻轻地,走到了离他十几米开外的地方,他看着朋友慢悠悠地打扫着落叶,并很认真地和父母说着话。
那一刻,他才懂得了朋友,为何特意找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墓地,也更加懂得了以前那位生意场上的朋友;那个朋友在下海之前,他埋葬了过去的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自己;他曾给自己买了墓地,把以前的东西都埋了进去。
于是,遇到不顺的事情,那位朋友就会来到埋葬自己的那块墓地,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和曾经退缩的自己问路。
冯仑很佩服于这两位朋友,他们都在生意场上做得很成功。他也认为,这是一种思考人生终极问题的方式,能让自己进入一种特别的心境,故而整理出自己最恰当的思绪。
几千年前,陈胜就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类之所以区别于生灵,也是因为我们会思考;而人一旦有了独特、强大的思想,人生也才变得意义非凡。
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过去的影子里,不会和过去不如意的自己做个告别。
03“吃醋”另有深意
冯仑把自己一些独特的思考,写在了这本书名奇怪的书里,也是用意深远。
之所以取名《吃醋的人生》,是因为他遇到了山西人,真正知道了“醋味”调和百味的妙处;而丰满的人生,不也是不能只会“吃醋”惹嫉妒,该学会用苦难来“调和”出精彩的人生百味吗?
这本书中,不只是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意义。他还用风趣诙谐的语言,通过和一些经济学家和生意场上朋友的聊天,一针见血地剖析了晋商从富可敌国,到一落千丈的原因;也聊到了温商和潮商生意做到全世界的窍门;还聊到了古代文人的精明,让大文豪写诗,为自己代言广告,由此“汪伦”流传千古;更有许多创业的思路指导、黄埔军校的精神探讨……
久经商场的人,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有自己不同的深刻体会。而冯仑在书中收录的这些朋友聊天精髓,也唯独能用“醋味”,才能调和好其中的辛辣苦甜;从而,来让我们洞悉人性、窥探商业的本质和生财之道。
弗洛伊德曾说:“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
如此来说,多吸取别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正是一条人生捷径吗?难道非要让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了,还不知是死路一条,这岂不是莫大悲哀?冯仑这本《吃醋的人生》,不一定是捷径,但或许能带给你在探索人生道路上点点灯明,从而让我们看清坦途和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