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和血是身体的滋养剂,通过在血管和经络中的不断流动来营养全身。
如果含量不够,就无法滋养合身,行动迟缓之余会引起身体疼痛,所谓“不荣则痛”。
如果通道不畅,就会堵塞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引起疼痛,这就是“不通则痛”。
气血失调有哪些类型?
分先天的气血不足和后天的气血不畅。
先生气血不足时,皮肤上基本没有血丝,四肢常年冰冷,这样的情况要调养气血,增加它的总量。
后天气血运行不畅,与血液总量无关,是由于后天各种不良习惯导致经络堵塞,气滞血瘀。这样的情况先要疏通经络,再导引血液,最后才增加身体血液的总量。
常见的气血失调根据根源和类型可分成以下几种:
第一,气滞血瘀。
《黄帝内经》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作为身体的动力,气是要一直不停运动的。如果停在身体的某个位置,血液也会随之停滞,于是就出现气滞血瘀。
停在哪个位置,哪个位置就容易生病。比如在心脏,人就会心慌、胸闷、心绞痛,患上心脏病。
第二,气虚血瘀。
气虚与气滞的区别在于,气滞本身气并不虚弱,只是被堵塞了。但气虚是体内气比较弱,推动血液的力量不足,所以导致血瘀。
所以气虚而引起的血瘀可以是任何地方。这种类型的血瘀,常出现胸腹疼痛,老人还会突然中风。
第三,是气血两虚。
气能生血、行血、载血,气虚的人,化生血的能力也会较弱,所以容易引起血虚。一般久病不愈的人就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气血两虚的人会显得弱不禁风、面色苍白或萎黄、指甲口唇苍白,还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所以调养的重点是补气。
第四,气不摄血。
气为血之帅,血要听令于气。但如果气的力量不够,血就不听话,擅自行动。
后果就是会吐血、便血、崩漏或皮下出现瘀斑。
第五,气随血脱。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大出血”后,人大量失血后,气没有依托,跟着血一起流失了。
正所谓“人活一口气”“气脱阳亡”,这时候人的脸色苍白、手脚冰冷、大汗淋漓、严重的还会昏迷甚至死亡。
所以,想要补血的人,不是光吃大枣或是阿胶就可以的,必须分清原因再调养,不可盲目进补。
另外注意,只有虚证才需要进补,实证是不能乱补的。建议让有经验的医生帮你分清气血、阴阳后再补,这样才会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