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十章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分析其做事的方法,观察其做事的动机,了解其做事的信念;人能藏到哪里去?人能藏到哪里去?”
《为政篇》第十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学习心得:
1、孔子这句话教人怎么看人,对我而言,我拿这句话来反思自己。
每天观察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可以洞察自己的内心,是淡然还是焦虑;
每天思考自己做事的动机,了解自己这些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可以对自己有更深的认知。
再看自己闲下来时,是以什么为乐趣的,做什么是自己最舒服的,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喜好和志向。
有一个词,叫浑浑噩噩,凡是只凭感觉做事,日子一天天过,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因为被关注、被认同、被需要、被爱,是每个人内心的底层需求。
而要获得这些,前提是你能给别人带去什么帮助,对社会能提供什么价值。
人是群居动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自卑是人类前进的动力,超越自卑的唯一途径(注意是唯一),是创造价值,以此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一个人,只有获得他人的认同,才能真正获得持续、稳定的自信。
不要老是纠结别人不了解你,先思考一下自己的存在给别人带来了哪些价值。
所以,要保持终身成长的心态,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才能不断给社会创造价值,才能持续地被需要,被认可,被尊重。
而不是有事没事刷刷存在感,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自己,那样做对别人没有任何的好处。
2、尼采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好的东西都是慢慢得到的”。
温故知新的“温”,是小火慢炖的意思。
我认为学习知识,也是一个需要慢慢消化,慢慢吸收的过程。
可能一开始,是温故而不得,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这个时候最容易放弃;
而后,是温故而有感,与知识同频共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里了;
最高的境界,就是温故而知新,说明已对知识完全消化,探得规律,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资格去教别人,做别人的老师了。
同时,写文章,做分享也是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为这个过程要经历三个环节:信息输入,知识加工,转化输出。
所以,判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很棒的方法,就是讲给别人听。
如果一个完全小白的人,听你分享之后,也能轻松理解,说明你已经对这个知识掌握的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