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毕业后可以创业,可以讨一份工作,可以继续进修,也可以啥也不干光活着。如果你问一个高中生接下来三四年的人生怎么走,绝大多数的答案——上大学。
从高考试场传出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信号开始,考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有的努力告一段落,眼前的目标在这一瞬间消失,在新的目标没有确立之前,留给他们的是一片空白,他们终于有时间投入一些之前来不及关注的项目。但是,很快他们就会意识到,这段空白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高考成绩公布了。摆在考生面前的是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一个“前途”。
除了一部分明确决定明年再战的学子,剩下的就开始投入到填志愿的步骤。在这一步,让很多家庭犯了难,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填!在这个问题上,斩钉截铁速战速决目标明确的考生并不多,在迷茫中的他们会求助学校的老师,但对于自己学生未来的走向,以及出主意所带来的导向性责任,老师们往往不会给出太多明确又值得参考的意见,甚至有的老师会刻意回避,拒绝给考生任何关于填报志愿的意见。
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为什么填志愿这么难!
高中生在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用尽一切办法提高学习成绩,缺少对社会的接触认识,在一些封闭式的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鲜有的假期仅足以让学生睡一个三小时的懒觉,洗一洗积累下来的衣服,似乎尽一切努力隔绝外界对学生的一切骚扰,让学生在无限接近真空的状态投入学习。当然,世上的一切都是等价交换的,终于会在填志愿这一关上,被隔绝的学生要“摸着石头过河”了。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填志愿确定了未来的去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人生成败的重要抉择。俗语云,男怕错行女怕错郎,你入的这行,许的“情郎”是不是你真正中意合适的,没人能保证。这也不得不让考生和家长们更加审慎。
说了很多后果前因,该入正题了。考生填志愿之前,应该自问几个问题:
1、你有过曾经的理想是什么?
2、你有过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吗?
3、你有没有极度需求的东西?
4、你有没有正视自己有哪方面的天赋?
首先,如果你曾经的理想是科学家、宇航员、医生、老师、渔夫、起吊机操作员等等的职业,无论是什么,理想(曾经)是一种憧憬,它能否成为你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这能够给你提供一个思索,去发现或者排除你的目标。
其次,你可能存在一些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例如音乐、运动、模型、文学、恶作剧等等,如果你所学是你真正感兴趣的,你在这方面有建树的可能性会高一些,当然也有可能随着深入了解你的兴趣会被消磨,所以区分三分钟热度和真正持久的兴趣也是需要思考的。你的兴趣可能会帮助你挑选到学习方法类似、思考模式相近或者相关领域有共性的若干方向。
第三,你内心有没有对某些东西有极度的渴望。有人说贪婪是人类搏杀的原动力,如果你对某些东西有极度的渴求,这会是你选择的一个极大偏向的重要砝码。例如,有人嗜书如命,有人为乐而狂,有人热爱航模,有人迷恋绘画,有人渴望积累财富。问自己一句“what do you want”应该是最没错的。
我接触过各地的高中生,问过很多次想去哪,学什么。有人很直白的告诉我,就是想去名牌大学,觉得努力这么久就想上个名校,光宗耀祖,说出来也倍儿有面子。我听到之后,又惊讶又无言以对。惊讶的是,这学生如此诚实如此没有修饰地说出了心里最朴素的愿望,无言以对的是,这不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一个目标的棱角吗?我们可能还没有考虑清楚这个目标的具体细节例如什么学校的某专业,但是至少模糊的轮廓是有的,那就是名校。最后我鼓励了他,加油!
有人跟我说,家里条件不好,问我什么专业最能赚钱,大学出来之后能扛起整个家。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责任感是压力和动力并存,在考生当中并不少见,将高考看作是人生的翻身仗。当你把一生都当作赌注押宝在某件事上的时候,希望你能承受住可能带来的失望,我希望即便是家境不理想,也不要把高考当成唯一的机会,人生会出现很多命运的岔路口,只要你不放弃,人生充满变数。
第四,你有没有在人生中觉得自己在某方面具有可以依赖的特长呢?你可能身体柔韧性强,口才棒,手工能力强,善于倾听,富有喜剧天赋,擅长算术等等,甚至拥有有一些特长和你想象中的不相符,正如段子所言“你可能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却天生是说相声的料”,一个人对自己了解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哲学命题。你所拥有的真正的天赋,如果你清楚了那会是有大裨益的,如果你仍不清楚,不妨借助身边人的眼睛去发现。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条你拥有天赋的道路上行走,会是如此美妙的事情。
当然,除了自问以上的问题,父母的因素似乎是绕不开的。尼采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在填志愿的这一环节,又有多少考生糊里糊涂的成了父母理想的延续?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对子女是了解的,在填志愿这个问题上,应该充分尊重子女的意愿综合考虑,有时候强权能换来好结果,有时候恰恰相反。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曾发文这样说,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我们希望中国家长能够在一个理性的情况下,就子女人生设计和前路导引上创造更多美好的例子。
填志愿永远绕不过三大要素:地区、学校、专业
在一个合适的地区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的恰当的专业,此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常常不如人愿。很多考生可能会权衡利弊后三选二或者三选一。
以选地区为主的考生,大多希望藉由在该地区学习生活数年,熟悉了解该地区,积累地方人脉,毕业后能够留在这地方工作甚至定居。如果地区是你填志愿的重要选择因素,一定要考虑该地区的特点,诸如饮食、风俗、发展潜力、人才引进政策、区域定位等。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脾气,有的城市舒服安逸节奏慢,有的城市发展快竞争激烈,有的城市是政治中心,有的城市环境优美,有的城市交通便利临海通航。了解学校所在的区域,所在的城市,做到心里有数。显而易见的,首府省会大城市的学术交流、出国交换、创业就业机会要比一般小城市要好,当然同时会存在一些别的问题。对于这些要做好考虑。
以选学校为主的考生,大多有自己心头好的学校,喜欢某学校的亭台楼阁,喜欢某学校的校风管理,喜欢某学校美女如云等等,也有单纯的名校情结,只管去某学校,什么专业倒是不太在意的。选学校为主,可能出了看中学校的实力之外,恐怕一部分考生还是看重学校的招牌,例如985、211在就业方面似乎有着很难言说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已经有计划毕业后在家乡从事某行业的考生,则越懂得对症下药。但是,这里还是要说一句,招牌始终只是招牌,关键还是要有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这里就不展开了。
以选专业为主的考生,首先会关注某专业的学校排名。以专业为导向,往往对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蓝图,在乎的是学到的真本事,强调的是实用性。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同的专业,对于时间、金钱、资质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例如某些设计专业的手工实用性要求较高,一些服务业专业对外表形象有一定要求,科学类的专业可能需要往研究生方向进修等等。
以上三大要素,都应该综合考虑,得出最佳的方案,任何单一要素绝对偏向都有可能会失去其他重要因素的利好。
高考填志愿,本身就是一次阶段性对自身的审视,是一次综合各种因素的谋划,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如何都应该认真审慎对待,切勿一时轻疏!对于在填志愿期间迷茫而一无所知的考生,趁闲暇之时,多积累社会知识,拓宽自己的世界观,重新尽情拥抱这个复杂又可爱的世界,多了解这个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社会!
最后,会有人打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