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风雨谈,高品质学习)
【2013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800—1000字。
丨思路提纲丨成公原创
中心论点:文化遗产,意义非凡。
分论点一:文化遗产彰显民族精神。
分论点二:文化遗产体现文化多样性。
分论点三:文化遗产保留历史记忆。
丨原创范文丨成公原创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成公申论 林夕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是作家冯骥才给贺兰山岩画的题字。但在我看来,“石”不仅指贺兰山岩画,更指无数像贺兰山岩画这样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灿若星辰:故宫的典雅,布达拉宫的巍峨,平遥古城的朴拙,敦煌莫高窟的神秘,苏绣的精美……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意义非凡。这一个个文化遗产,既彰显了民族精神,也体现了文化多样性,还保留了历史的记忆。
文化遗产彰显民族精神。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彰显的是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仅造就了万里长城的奇观,也守卫了一方百姓的平安;青砖红瓦的上海石库门,彰显的是信念坚定、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既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也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从有形到无形,从实体到虚无,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样的文化遗产恒河沙数、不胜枚举。这些文化遗产,彰显了各种各样的可贵精神,它们都是中国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正是这些民族精神,曾经流淌在古人血液里,如今闪耀在文化遗产上,支撑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走向辉煌。一言以蔽之,不论是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有着民族精神的流光溢彩。
文化遗产体现文化多样性。西哲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人生如此,文化亦然。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站在埃及金字塔之前,你难道不会对古埃及的神秘文化心向往之吗?面对秦始皇兵马俑,你难道不会折服于它的艺术魅力吗?聆听《格萨尔王传》,我相信你会钦佩格萨尔的高瞻远瞩,也会佩服嘉察的勇猛刚烈……人类文化之所以辉煌灿烂,绝不是由于某一种文化的一枝独秀,而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共同绽放。“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华文化遗产的璀璨星空中,文化的多样性也展露无遗。
文化遗产保留历史记忆。著名学者钱穆说过:“能存吾记忆中,方为吾生命之真。其在吾记忆之外者,皆非吾生命之真。”一人如此,一国亦然。一处文化遗产,即为一份历史记忆。江西景德镇制瓷千年,诗人陈志岁曾写下《景德镇》来描绘“瓷都”的光辉历史——那是“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小镇记忆,更是“中华器皿,世界瑰宝”的国家记忆。国粹京剧保留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其中有《空城计》的智慧,有《霸王别姬》的爱情绝唱,有《四进士》的不畏权贵……这一份份历史记忆,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铸牢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写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以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留历史记忆,保存国家记忆,保卫民族记忆。
习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文化遗产从历史深处走来,在今天凝视着我们也被我们所凝视。吴良镛先生曾说过:“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我相信,这种总结性的凝视,必将让我们透过历史看清未来,实现文化复兴、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