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来做厂商的客户经理不同,很多时候客户和渠道商都会主动来找你,甚至向你示好;而在这里每天都是高强度的陌生拜访,一次次的被拒绝,每天要过保安和前台都得回答人生三大哲理题(你是谁,要找谁,想干吗),有时终于能进去一家了,客户说阿里巴巴是哪里的国家,要找我们做外贸,也有客户说阿里巴巴好像听过,是做渔网的吧,我们不需要;
有一家客户印象深刻,打电话开发到,说正想做阿里巴巴,开心跳跃;客户在乡下的半山上,到了山下叫了辆摩的开了半个小时才到,到了的时候客户很热情说来签合同吧,1688元,现金还是转帐,当场就傻掉了。阿里有2个B2B平台产品,一个内销诚信通,一个外销中国供应商,客户说的是内销平台;客户没有外销的打算,转介绍给内销的同事,出门准备回去,到了门口发现摩的司机也不见了,走了2个小时山路下山,当时感觉特别心酸,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经历都特别宝贵。
每天的常态是早上在公司被打了鸡血出去,晚上又垂头丧气的回来,每天保持30+的上门拜访量,100+的电话量,体力透支严重,但透支更多的是心力,心里总有坚持与放弃2个声音在做斗争。
时间一天天过去,百大群里陆续有很多同学签单了,也有些同学做了不到一个月就离职;原来自己在百大里说一个月要签三单豪言壮志已经没敢提了,换而言之的是希望在试用期里能出单,不然就要滚蛋了;
主管每周都会花时间和我盘点CRM库里的AB类客户(A类为可能1个月内能签单的,B类为三个月),陪访同时告诉我不能只盯着这些客户,还要去开源,积累更多客户;
身边的老同事都主动提供帮助,问我有什么行业的意向客户要谈,要帮我一起去谈;虽然他们自己每天都很忙,也有自己的压力,但都很愿意花时间在帮助新人上面,希望新人能活下来!大家都很清楚,在阿里新人过试用期是最难的。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陌生拜访到一家客户,客户说有意向了解,但要录系统的时候发现在另一个同事的库里面;我告诉他,让他可以去跟进,他说他只是把客户捡到自己的库里还没有跟进,直接就让给了我,并祝愿我能签下在阿里的第一单;虽然那个客户没签,但我一直记着;后面自己成了老人的时候,也会主动去帮助新人;当时很少人会把文化挂在嘴边,也不会说教,但最初最纯正的文化就是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从主管从老人那里一点一滴的传承了下来;
关于阿里的分享
新人落地:新人在阿里是幸福的,除了在业务上的持续帮助,更多的是被当作家里的弟弟妹妹来照顾;当年聚餐都是AA制的,3个月内的新人不用A,跟着大家一起吃;没钱生活了大家凑一凑先借上(有些新人没有积累只能靠刷信用卡维持生活),没烟抽了大家相互分一分,新人签下第一单后会请大家吃大餐做为感谢;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习惯,传承了下来;一个新人是否能够落地存活,除了业务上,更需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和环境 。
对于第一次面试时问的“关于有多少存款”的回应:新人前面3个月是最困难的,基本只能拿底薪,当时月底薪是800元,每月路费+电话费开销在3000以上,正常都得积累2-3个月的客户才能出单,这个时候对于心力和财力的挑战是最大的;销售岗永远都是低底薪高抽佣的岗位,最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付出百分百的投入和坚信付出总会有回报,而不是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客户积累的重要性,身边有不少新人快速签单,但活不过半年,因为越快签单很大程度上是碰到好运,放松开发,不积累客户往往是致命的,反倒是前面未出单的同学,他建立了不错的客户积累,后续的转换更容易上正轨。
2005年阿里年会的光盘,当时支撑很多人的信念,是到明年能回到杭州参加年会,与百大同学再聚,告诉彼此我们都活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