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生命追寻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探索自己的英雄之旅。
前一段时间,我放弃自律了。
我决定先停下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发现了“比较式教育”带来的后遗症。
我们过去都曾陷入一场“竞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他人比较,是我们整个环境在强调的信念。比别人多考一分,就意味着你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以及更多的掌声。
依稀记得,我在读大学时,我的老师们曾多次提出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那是在2010年左右,我在师范院校学习。关注教育规律,接触教育方法,自然而然。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深入的思考,因为各类奖学金的评比还是要参考学业成绩的排名。
工作以后,生活对我们重新提出了自律的要求。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有学习,财富,健康,家庭责任等等。与之相伴的是大多数人表示,自律太难,我无法自律……
自律阶段总会带来一些隐隐的紧张、焦虑;而长时间的紧张、焦虑又容易让人放弃自律。这个死循环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直到最近我感受到了这背后隐藏的一个心因性阻碍因素——和他人比较。虽然曾经这个心因性因素给我带来了重大好处——鞭策我一路参加竞争,并走到今天和现在。
现在,这个策略失效了。它不再能激励我,鞭策我,甚至带来的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
So,I quit.
在我探寻新的道路时,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玩法——和自己比较。
找到自己确实想做的,然后不再想着要超过其他什么人,而是用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我突然感到,内心轻松了很多,动力也一下提起来了。
和过去的自己比太纯粹了,因为怎么能无视外界的眼光呢?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但是必须看到,这个泛指的外界中也不全是评价,还有一小部分是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在无条件养育和P.E.T.父母效能训练中都曾提到,在教育中放弃奖惩手段,培养一个孩子真正的自律。现在我才开始感受到这个“放弃奖惩”的深意在哪。
放弃奖惩不等于放弃反馈。父母的反馈对孩子很重要,而这个反馈以后会化作每个人心中的内在父母。
同样,一个人如果早期就学会自己和自己比较,那一定是内化了某个重要养护人的反馈。这个反馈带着爱,鼓励和支持,不断肯定努力带来的成果,并坚定地把目光收束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在与外界他人的比较中感到自卑抑或自满,紧张抑或懈怠。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也听说过从小被父母羞辱的阴影,成功不配得的信念,以及许许多多的心因性阻碍因素。我只是在这个阶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心理解决策略。然后在下个人生阶段中不断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