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这个世界,主流社会里在面对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上分成了两方面:
第一方面,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保护他,爱护他,让他健康快乐的长大;不要把你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有这些想法的父母大抵都是童年被父母操控过,所以,不想让孩子步自己的后尘,这是很难得的,毕竟父母这个角色就注定了他们的控制欲,所以,他们若是真做到了,很厉害啊!
第二方面,应该算是虎爸虎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课外辅导,各种补习班,各种特长班,填鸭式的往孩子的时间表里装,恨不得孩子是只没有两条腿的陀螺,任由自己24小时不间断地抽。孩子要是反抗,就义正言辞地说,“我是为了你好,你以后会明白的。”你要是劝他别这样逼孩子,他又会意志坚定地告诉你,“孩子现在不努力不给他压力,他长大了就来不及了。”说得……好有道理,毕竟这个社会是有点疯狂。
估计还是有第三方的人员——吃瓜群众!群众一脸懵逼地看着两方战斗人员你来我往的往外倒鸡汤,漫山遍野地倒,铺天盖地地倒,简直不知道该喝哪一口才好,却又觉得都该喝一口,到最后,撑没撑死我不知道,中毒那是肯定的,无非是多少的问题。
就在这时,励志片《摔跤吧,爸爸!》横空出世,一碗“毒”鸡汤扬扬洒洒地糊了每人一脸。为什么说它有“毒”,也可以从以上两方人员的观点来看:
其一,这个爸爸让孩子们凌晨五点起床,高强度的锻炼、超负荷的运动量、严格的饮食控制简直就是在剥夺孩子的童年;而因为孩子的反抗,不顾孩子的哀求,残忍的剪掉了她们的头发,让她们饱受世人的嘲笑和白眼,这根本就是虐待两个童年的孩子。我不清楚吉塔和巴比塔(老大和老二)的童年快不快乐,但在吉塔赢得第一场比赛前,她们的日子肯定是疲惫的,痛苦的,屈辱的,愤怒的。她们还那么小,她们肯定会受伤,可那个厉害的爸爸只说了一句“受伤了,就治好它。”
然而,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个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曾经的梦想,“要成为世界冠军,要为国争光”,虽然这个梦想很伟大,但这一切的确是他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他都不曾问过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给孩子们第二个选择,简直就是个“暴君”。可这个“暴君”也是那样的爱着孩子,孩子们没有去训练,他气到都快飞起,也没有动手打孩子;吉塔比赛失败,他明明是那么的失望和难过,可一听到孩子的抽泣声,担心的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心疼的红了眼睛。
那么,“狠心“派的父母们会怎么说呢?他们肯定是很赞同这个爸爸的做法,“玉不琢不成器“, 这个父亲如果不这么“狠“,女儿怎么可能会成为冠军。
这个爸爸的确是狠心,但他从头到尾,都只让女儿专心做一件事,就是“摔跤“,并且是他亲自指导,亲自参与,至始至终陪伴他的女儿们走过一场又一场比赛。他不仅仅只是陪在女儿的身边,他还非常了解他的女儿们,所以,当他给女儿出谋划策时,女儿们毫不犹豫的选择相信;所以,当他说“我相信你能当冠军时“,他的女儿就真的相信自己非冠军莫属。
反观现在的大多数父母,给孩子报了一大堆的培训班,这个必须会,那个必须懂,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十项全能“,如果少了一项,都不好意思拉出来在亲朋好友面前溜一圈,毕竟自己已经不会了。自己不会,就要孩子去学,若是孩子肯学,那必定是都会一点,情况好的,还能学的非常好;要是碰到不肯学的孩子,那完了,家长看不到效果着急,一着急就打骂孩子,孩子觉得你都不会还非要我会,那真是满腔的委屈,一赌气就更不好好学了,恶性循环,没完没了。
我们谴责家长逼迫孩子,家长委屈死了,觉得孩子要是什么都不会,那以后都没法和同学玩了,别的同学要么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琴棋书画,就自己的孩子孤独的往角落一站,真是想想都忍不住要落泪。我也是想想都忍不住要落泪,孩子不会这不会那,他还不会跑不会跳吗,跳绳打球总是会的吧,高兴了一起尖叫总是会的吧。你一个家长要孩子这也会那也懂,你自己又懂多少呢?
“狠心“的爸爸在吉塔决赛的前一夜告诉她,“如果你赢了这场比赛,你就会成为上百万女孩的榜样,你的故事会告诉她们,在印度,女性还有别的出路,这将打破那些对女性固有的偏见。“
你作为家长,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他学的这些对他的未来会有什么帮助或是影响,有没有让他明白他现在学的这些在并不遥远的将来或许会影响很多人,有没有让他从学习这些才艺的过程中去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比如意志力,比如情感表达,比如鉴赏,比如将所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都说孩子是张白纸,但孩子又何尝不是一颗种子,你只担心纸张上面该图上什么颜色,却忽略了这颗种子是被你养在温室还是放在野外了,其实这很重要,毕竟一个是“不胜凉风“的娇羞花朵,一个是不惧风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