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峰日志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上世纪八十年没有出外打工的,那时人们还是用煤油灯照明,每天晚上人们都是无所事事,县文化站会定期派专人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在村庄里空旷的场地,播放露天电影。那时放露天电影是人们唯一一大趣事。听说哪个村庄有放电影,一传十,十传百,三五里路邻村有放电影的跑到邻村看,本村放电影邻村也来看,吃过晚饭,不论是冬天寒冷天气,还是夏季蚊子叮咬的时候,人们看电影像过年一样隆重。
当天下午放电影的专业人员用平板车拉着发电机与电影设备,用一块白布宽1.5米,长2米左右,四个角用绳子系在很高的树枝上,当时放电影的人员感觉非常神奇。
吃过晚饭,不论爷爷抱着孙子,还是母亲抱着女儿,哥哥陪着弟弟,姐姐扯着妹妹,全家倾巢而出,搬着板凳,早去在荧屏前面站好位置。雨后的泥洼路,即使踩到水里,也挡不住人们对看电影的追求。
有的三五个男青年走在一起,在路上响亮地吹着口哨,闺蜜嘻嘻哈哈的开着玩笑,在当时以这样的方式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在电影屏幕旁边不缺少卖瓜子,糖果的小贩,小孩在屏幕前面乱跑的身影,大家看电影都比较专注,有的坐在小椅子,有的坐在板凳上,后来的人们只有站着,或者依靠在大树旁,实在找不到位置站在远处的墙头上。围看屏幕七八百人是常有的事,场面十分壮观。
播放电影人员用箱子存放交卷影片,发电机一边发电,两个转盘转动着交卷,旁边放一个很亮的电灯泡,像手电筒一样的聚光灯照射在屏幕上。还记得当时最热爱的电影《霍元甲》,聊斋鬼片《画皮》还有一些“香港功夫片”……电影交卷经常播放有时会卡住,放不出来时,屏幕像突然停电一样,现场一片混乱,人们的欢呼雀跃声涌现出来,响亮的口哨声络绎不绝。有的未婚对象在一边说着悄悄话,那时思想比较保守,男女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电影继续播放,现场回归状态。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露天电影播放的越来越少,慢慢地沉默下去。
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流行12寸的黑白电视机,在那时如果一个村里谁家有一台电视机,感觉很有钱,大家都羡慕不已,
村庄还没有扯电线,放电视全部用流酸水电瓶带动,有电视的家庭里每天像开会一样,出一屋进一屋的聚集在一起看电视。一间小屋子拥挤不堪,屋里最里面的人想到外面上厕所,脚踏的空位也没有,索性把电视搬到院子里敞亮的地方。人们享受着电视带来的乐趣
那时人们看电视广告也不会放过,上学的路上,村头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讲电视里的故事情节,唱儿歌一样把广告台词到处传播,电视剧台词讲出来惹得人们哄然大笑。
后来人们开始外出打工,随着彩色电视,VCD,DVD的出现,网络电视,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露天播放电影,人们聚集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全部销声匿迹。现在人们都有手机电视了,对看电影也不那么关心,去年大年初一,老婆在网上订两张电影票,去看电影的人们,要么是情侣,要么就是小夫妻,刚进去感觉挺热闹的,电影名称是《恐龙大战》用的是三D技术拍摄,影片动荡精彩,电影院设施挺高档,无论怎样也找不到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欢快。
现在智能手机具备电脑功能,大量信息触手可及,露天电影悄悄的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以前看露天电影,是文化传播,现在偶尔在电影院里看一次电影,只是想寻找一下儿时看电影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