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秋天,你可能会想到这些词汇:秋高气爽、秋风落叶、金秋时节、春华秋实等等。你的脑海里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明黄色的树叶,比如胡杨,比如银杏,树干笔直,树下的小路上也铺着一层黄色的落叶,美极了。或者是,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田里回荡着是农民欢快的笑声。这样的景色太美了,但是我极少能看到。
我的秋天不是这样的,我能想到的词是:兵荒马乱、争分夺秒、无暇他顾。你可能会疑惑,我的秋天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先说说今年的情况。
9月23日是24节气之一的秋风,9月22日下午,气象台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预计降温8度。我赶紧把院子里的盆花搬回家里。蓝色预警能有多冷呢?23日早上,最低温度0度。24日下午,我去地里看什么情况。
前几天还开着花的四季豆和马铃薯都冻死了,叶子和茎杆都蔫了,变成了黑色;前几天叶子还绿油油的大豆和玉米直接变成干叶子了,不是黄色的,是绿色的。什么情况?不能等了,要马上收秋!拖的时间长了,收成就都留在地里了,拿不回家里了。今年霜冻来的早,很多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比如谷子,里面会有很多秕粒,就是不饱满的籽粒;我们晚熟品种的马铃薯原本还可以长大一些的。
我家是这样,别人家也一样。大家都回村里收秋去了,街上基本没什么人。这个时候我们要从地里往回抢粮食,真的是兵荒马乱,争分夺秒。张三家的人不会开拖拉机,李四就过来帮忙,李四家的谷子要收割了,张三家,王五家都来帮忙。早上早早就起来了,有时候中午都不回家,就着凉水啃个月饼,条件好一点的带几个苹果。虽然说现在农业机械很普及了,但是山里的土地很多机械都用不上,还是得靠人工,既费力气,工序又多。能干的农民拿起木锨,放下叉子,在打谷场上团团转,一阵不得歇。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都是谷场高手,所以每到收秋的时候,父亲就特别忙。我和妹妹有时候也会跟着他,他就把我们安顿在谷场边的秸秆堆上,或坐或睡。后来大一点了,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掐谷穗,抱秸秆,扫场面,装口袋等等。记得有一年秋收时节正好遇上中秋节,人们哪有余力张罗着吃好的,看月亮,只是抽时间做一点代表性的吃的,多少有一点过节的氛围。实际上大人孩子都在谷场上。运谷穗的,铺场面的,翻晒的,碾压的,借风扬场的,还有过筛的,装袋打包的等等。孩子们感到很新奇,什么活儿都想尝试一下,而父母们多数是疲累不堪却硬撑着。
这些年我们开店做生意,基本不种地,但公公婆婆还会种很多,虽然广种薄收,却也是立身之本。我们在一个小县城里,顾客很多都是进城的农民,就算自己不种地,父辈们也都还种的不少。平时不用他们管,但秋收的时候,还是会叫孩子们回去帮忙的。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都忙碌和疲惫。
你或许会问,秋收嘛,有必要这么赶吗?回答是,有必要。都说春华秋实,从春天耕地施肥开始,经过播种,除草,培土,除病虫,终于等到秋收了,还要看天气。如果下霜迟一些,收成就好,能充分成熟,粮食有分量,还好吃。如果收割迟了,果实籽粒会自己掉落在土壤中,再也收不起来了。等过了春天,盼过了夏天,好不容易来到了秋天,眼看着吃到嘴边的新粮就在那里,让它掉了,怎么能甘心呢?只能是和时间赛跑了,所以连吃饭,睡觉,都要抓紧时间,不能有一点精力浪费。
我的家乡在山西北部,雁门关之外。作为农民家的孩子,我们无暇欣赏秋天的美景,只是一门心思抢收成,争分夺秒,无暇他顾,在兵荒马乱中结束战斗,然后看着装满的粮仓,心里有满足,有成就,还有那么一点遗憾。
就像吴伯凡老师说的,每一个住在北京的人眼里的北京都是不一样的,你只熟悉你附近的这一片。秋天也一样,很多人的秋天是秋高气爽的美景,而兵荒马乱却是我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