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旅行定制师,需要读什么专业?为一生推的爱豆做造型是怎样一种体验?在顶级美术馆和画廊上班到底爽不爽?如何成为网红漫画家?这些“酷职业”,或许并没那么遥不可及。每周一位从业者,为你说透“酷职业”的体验与秘辛。本期分享者是艺术记者陈耀杰。从业6年的他,对这个行业体会尤深。
陈耀杰
资深艺术媒体人
“艺术记者首先要了解艺术史,其次是熟悉圈子。”
陈耀杰做了6年的艺术媒体。
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的他,专业是美术史。凭借相关专业背景与老师的推荐,陈耀杰来到北京,入职一家艺术网站。
那时的艺术媒体界——甚至不仅局限于艺术行业,在整个新闻界——门户网站都处在“最好的时代”。
长期以来最重要的媒体形式,即杂志、报纸等纸媒,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步式微;而当时微信还未诞生,ipone刚刚出到4,比起移动端,多数人还是习惯在PC端看新闻。
“雅昌艺术网、新浪、凤凰艺术是三家最主要的艺术网媒。”陈耀杰谈到2017年的艺术媒体圈时讲到。其中,雅昌是专业的艺术门户,而新浪和凤凰凭借自身综合门户地位的实力背书,在艺术圈内亦具有相当的话语权。
如今,人们的阅读方式被智能手机改写,越来越多基于app、公众号的艺术自媒体在行业内涌现。
网媒“御三家”全盛期已过,但影响力仍在。每当有新展需要宣传时,这些网站仍然是机构最希望与之合作的对象。
陈耀杰的工作。(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6年前,陈耀杰是编辑。
记者与编辑同样需要出稿。但和要求原创的记者稿件不同,编辑大多是汇编和整合网上已有资料,或者干脆直接“把其他地方的新闻搬到自己的网站上”。陈耀杰戏称自己是“网络民工”:“每天到公司,就是上传新闻,然后各个频道更新下来。”
工作虽然基础,但已经算业内。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陈耀杰对这个圈子有了初步的熟悉。
“要做艺术媒体,两方面的积累必须要有:第一,一些艺术史的基本概念要了解,比如讲到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你要知道都是什么东西。第二就是对艺术圈要熟悉,至少张晓刚、方力钧这些人提出来,你要知道他们是谁。”
陈耀杰承认,对于圈外人,入门之初会有一点点困难。
“至于其他的东西,包括采访和写文章,都是技巧性的了,通过锻炼都可以掌握。”
逐渐,陈耀杰有机会被派去跑一些活动,写一些展览现场的简单报道。写作能力得到认可后,陈耀杰开始做采访,对象包括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机构与拍卖行人士。
起初,他负责罗列问题、整理录音。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资历和能力的不断深厚,现在,陈耀杰已经可以执笔那些操作难度最高的选题:行业观察性、话题性的稿件。
Yasmine Gateau插画作品
多数媒体中,记者工作流程都大抵相同。
艺术记者也并非孤例。周一,全体采编召开选题会,各位记者报上自己的选题,主编、副主编判断通过与否;随后记者自主执行选题,最终交出稿件。
艺术媒体的选题中,少数题目是已进入大众视野的行内热点,如前段时间的“葛宇路”事件;或是重要机构引发关注的热门展览,如今年在佩斯北京的teamLab大展;或是海内外影响力广大的艺术盛事,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各大博览会等;以及其他行业内的大事件、新倾向,具体取决于每位记者各自关注的艺术领域。
陈耀杰每周需交六篇稿件,每篇规模大致在两三千字上下。
为报道一个展览,他通常需要采访三到五个人。“艺术家自己,还有策展人、批评家,这些都要采。一方面为了信息量,另一方面是要保证稿件的专业和客观。”
陈耀杰告诉有小树,一篇文章要有足够的信息点,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写出足够深度和精彩的文章。如果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对于自己和社会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Yasmine Gateau插画作品
陈耀杰所工作的媒体,记者目前有10位左右,编辑更多。新招进来的记者、编辑,几乎都是“八大美院”出身,很多还是硕士学历。
“其实专业背景也没要求那么严格,主要还是看你的写作能力是不是好,逻辑是不是够清晰。”陈耀杰说。
“而且从美院出来的学生,起码艺术史的一些知识是贯通的,也相对更容易进这个圈子。”
不过,倾向于从美院遴选人才的艺术媒体, 是显著的“阴盛阳衰”。
“之前看到朋友圈有人转一张图表,说央美今年新生男女比例,女生还是压倒性多数。”陈耀杰感叹。“艺术行业就是这样的。”
艺术记者无需坐班。“没事的时候就在公司,有展览、活动或者采访的时候,可以直接走。”陈耀杰说,“把稿子交上就行。”
在保障稿件质量的基础上,记者“多劳多得”。行业的薪酬水平普遍不突出,每个月产出十篇左右稿件的记者,才有可能月入过万。
Yasmine Gateau插画作品
在有小树这样的艺术圈萌新看来,每篇稿件的诞生都是“烧脑”。
采访前的功课只是一方面——采访批评家前,记者需要了解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观点;采访艺术家,要着重准备的就是其既往的重要展览、作品与自身创作风格。这样,才能保证见面后“有得聊”。
“否则,两个人本来就不认识,见面谈什么呢?多尴尬啊。”
也并非准备充分,采访就一定会顺利,记者的采访经验也同样重要。
对拍卖行人员要聊市场,对藏家最好聊收藏,对策展人聊他策划的展览,对艺术家就聊创作。一旦将话题带错了方向,就可能迎来“突然沉默的空气”。
Yasmine Gateau插画作品
“对艺术家,你可以问那些最直白的问题——这里为什么这么画?材质为什么是砖头而不是木头?一般来说,艺术家都特别喜欢和人聊作品。”陈耀杰解释,“万一你问的问题特别学术,他还不一定回答得上来。”
陈耀杰采访过不少善谈的艺术家:“说了十几分钟,结果我整理完录音,发现就一句话能用。”
当然也有很多艺术家,能将“人类处境”“形而上”“生存状态”之类“大词”运用自如。“基本说的话可以直接放进文章里。”
陈耀杰的工作。(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从采访对象口中掏出这些“大词”,是陈耀杰采访的目的之一。毕竟,他的文章要刊登在专业的艺术媒体上,必须体现相应的学术高度。
但他未免觉得,“大词”在行业中好像太过流行。
“有的时候,艺术家就是想要表现美,纯粹的形式。但是你用策展语言说出来,就不会变成事关存在、人类的命运、社会的不堪等等,好像你不这样说,作品就没有价值了一样。”
这种对观念性语言的强迫性渴求,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就是让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失去欣赏的初心。
“一件艺术作品,无论好还是没那么好,只要不是特别‘’行货’,是艺术家真诚地创作出来的,那或多或少都会触动到你。”陈耀杰说。毕竟比起象牙塔里的研究者,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还是美术馆中好奇又虔诚的看画人。
Yasmine Gateau插画作品
《艺术记者:艺术圈的新闻人》语音专题内容:
艺术记者的日常工作都包含哪些方面?
怎样的人才能成为艺术记者?是否限定专业?
应聘艺术记者时,谁来面试?面几轮?会有笔试吗?
在日常工作中向谁汇报?部门规模多大?
在日常工作中,您会和哪些人打交道?容易积累哪些行业资源?
有哪些常见的转型方向?
……
有树是一个职场科普平台,正在努力帮职场新人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