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话就是鲁智深一生的判词。
刚刚接触鲁智深这个人物时,第一印象就是:鲁莽,粗暴,什么事都用拳头解决。这些特点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殊不知背后有很多过人的优点。
他一生,行侠仗义,虽然没有很机智聪慧的头脑,但凭着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的他,依然捕获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拳打镇关西这回中,更加凸显了鲁智深暴躁的性格。在酒馆里和史进,李忠喝酒时,听到啼哭声,后来为了为金翠莲伸张正义,不惜自身的仕途而打死镇关西(当然他也没料到会打死)。如果认真想一想,有几个人会为了一个不认识的女子,为了替她打抱不平,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更何况鲁智深在渭州这个地方,声誉还很不错。不用我说,这点都能看出来,乐于助人,伸张正义。
《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个好汉,也可能更多。但唯有鲁智深这样一个,让我很是喜爱。他能为了一个女子而打死人放弃大好前途,满满的正义感。“拳打镇关西” “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这些,哪一个没有体现出他乐于助人,热心的特点。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只看到了他粗鲁的一面,当我再细读时,惊奇的发现,他是那么的细致,计划算的条条有序。比如,在安排金翠莲父女离开渭州,他早就预料到店小二会通报郑屠,会再把他们追回来,所以鲁智深就在酒店门前坐着,等他们走原来才起身。并且足足坐了四个小时,像他这么急躁,耐不住性子的人,却在冷板凳上坐了四个小时,放在现在,拿着手机坐在那坐四个小时还是可能的,但在当时只能喝喝茶走走神,任谁谁都耐不住寂寞。
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小性子,换句话说,我更喜欢孩子气的他。在他骂了众僧秃驴时,没想到他自己也是“秃驴”,后来摔跤爬起来时,摸了摸头,可能这时才意识到,还有他的动作,活像一个小孩子。
在五台山上,鲁智深不坐禅,随地大小便,喝酒吃肉……等等许多不遵守清规的行为,我们都叫做没文化,不礼貌。可是这一切也怪不得他,只能说他根本就不知道,不懂。这一点,在我认为也算是一个优点,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反正我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不受任何拘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也能无束缚的生活,就像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并且不会越了底线,规则。虽说他越了规则,但做好自己不就是到达这个目标的一步吗?
到最后鲁智深听到潮见到信坐化圆寂时,他的一生就圆满了。可能鲁智深自己也觉得他这一生过得也不错吧。
“逢夏而擒,遇蜡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